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经典诵读》-试讲师训课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经典诵读》-试讲师训课
 
 
 
  新活动介绍:
 
  在汪老师的倡导下,基于期待明仁德的孩子读论语变成习惯的愿望,凯旋而归老师组织了十位家长从周一至周五晚上8:00-9:00带领孩子们一起读论语打卡,每天两位家长,分为8:00-8:30(论语第1章-4章)和8:30-9:00(论语第5章-8章)两个时间段。自11月23日开始,通过Zoom平台上线读论语打卡。孩子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需要随时上线读论语,领读可以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自由转换。期待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读论语,也欢迎大家邀请明仁德以外的孩子参与网络读论语打卡。
 
  这是一个高级而有趣的活动,带着孩子读论语,抱着高级而有趣的心态读论语。人生也就高级而有趣起来。
 
 
 
  01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本期好书推荐
 
  在试讲开始前,汪老师向大家推荐了《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故宫六百年纪念中,故宫举办了苏东坡展,让世人更加了解和喜欢苏东坡。《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作者就是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里面有很多故宫珍藏的苏东坡的画,书法,文学作品的照片。同时从苏东坡的朋友圈、书画的角度、书法的角度、文学的角度等共十个角度分专题,并按照他的个人经历路线介绍苏东坡。很有趣味地把苏东坡的乐观呈现给读者。
 
  汪老师读书心得
 
  汪老师在介绍《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的时候,向大家分享了自己读书的心得。
 
  汪老师说:“人生的高贵不是做了惊世骇俗的事情,而是越能从容淡定,越能不怨天尤人,才是真正的高贵”。汪老师提到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还是不成熟的,乌台诗案后成为成熟的、从容不迫,不抱怨的人。
 
  为什么苏东坡能做到不抱怨?因为他明白,这就是人生。《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印证了这一点。因为相信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的美好,也并不是完全的黑暗,一定是良莠相结合的。一定是好坏相结合的。既然认定了这一点,那么他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当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接纳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自然能够做到从容淡定,成就高贵的人生。
 
  汪老师精评
 
  汪老师说:是什么是让苏东坡这么强大?是苦难。苦难是伟大的土壤。苏轼如果没有经过苦难,就不会这样的成熟。成熟的如此高贵,如此的如此接纳,如此的让我们喜欢,成为一个高级而有趣的人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苏东坡,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和他有共鸣。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历程,在呈现苏东坡的人生脉络和生命记忆的同时,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由苏东坡的个体人生反观他所处的时代,不单是苏东坡的个人传记,更书写了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汪老师最喜欢的页评是:苏东坡很有趣,很好玩。他机智幽默、坦荡,乐于和自己的苦难相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的亮点都是由他所处的苦难境界激发出来的。苏东坡不仅让我们见识了世界的荒谬和黑暗,也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潜能,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茁壮。
 
  汪老师在推荐书的同时,也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乐观、与苦难相周旋的汪老师。
 
  接纳苦难是第一步,接纳生活就是好坏相结合,顺境和逆境共存的。自然你就能做到从容淡定。面对疫情,接纳疫情就是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抱怨。面对孩子,接纳孩子就是这样的,接纳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充满曲折上升的。
 
  认知苦难是伟大的土壤。那让孩子接受苦难的磨练,让孩子在磨难中成长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既然要成就孩子有担当的人生,那么让孩子独立担当不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
 
  当苦难来的时候,我们要说:“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好久了。”多么美好的一句话呀!寻找苦难中的快乐,那么寻找到的苦中的乐显得格外的快乐。既然苦都有乐,那人生还有什么是不快乐的呢?
 
  世界一下子变得美好了!
 
 
 
  02
 
  试讲经典诵读
 
 
  试讲环节
 
  在试讲环节,参加师训课的家长进行了经典诵读试讲。
 
  ①、文质彬彬的上学路上的背书个人亲身经历亲切引人共情
 
  ②、菩提文心的从做女儿和做父母的两个角度的经历深入浅出,极具画面感,引入深思;
 
  ③、林间小径创造性地使用颜色和特别的教具让人别致新颖;
 
  ④、霞光万道准备充分,仔细琢磨每句话,其认真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⑤中正平和讲授《黄帝内经》,以经解经,通过肢体互动让听众亲身经历,引人入胜。
 
 
  汪老师讲评
 
  在肯定大家的试讲的同时,汪老师对每位试讲的老师和家长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针对孩子们经典诵读,提出:
 
  1、引入要活在当下,不能机械化,随时随地的修订自己的引入。
 
  2、同孩子们上课要有眼神交流和互动,共情和唤醒尤其重要。
 
  3、提问题通俗易懂,讲经历深入浅出,具有画面感和故事性能够更好的引起孩子的共情。
 
  4、不同的课程也需要区别对待。不可机械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