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畅想

  未来畅想
 
  最近在听大咖谈未来的可能,忍不住也想提笔写,因为关于未来的种种,在脑海虽然不能具体成型,但是有些模糊的念头也曾和朋友一起探讨过,也就趁此机会理一理,还是延续我信马由缰的写作风格,想到哪里是哪里。
 
  生活模式
 
  生活模式囊括很多,其实是一个特别笼统的概念。比如:出行、交友、购物、吃饭……甚至生存以及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等。曾经跟朋友聊,我说但凡我们能想象到的,可能已经有人着手走在实现的路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以我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我不是一个想象力足够丰富、思维足够开放的人,另一方面行动力不足,没有魄力。受传统教育,从小规规矩矩成长,规矩的好处是让人的成长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稳稳生活,貌似一条笔直大道,从这头到那头。但是,同时带来的负面,就是规规矩矩成长的孩子,很难有大道之外的突破,因为连张望都带着胆怯,更不用说伸出去一只脚。
 
  未来,现有的生活模式可能会因为科技的进步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可能不再是几百上千年的渐进性变化。原因很简单,追溯一下历史,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模式的变化速度是怎么样的,近几十年人类生活模式的变化速度又是怎么样的,那么未来一定会是以折叠式的速度递进,进而产生质变效应,生活模式很快会将进入另外一个平台。
 
  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以旧的思维或者经验作为指导,或许桎梏的意义会大于辅助。那么经验是要舍弃吗?凡事没有绝对,如何把经验提炼升华与新生事物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好比有人讲到任正非将水利机械原理应用在企业运作上,我理解就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有联系,其根本性的原理都是相通甚至相同,如果层层剥开表面能探求到内核,就是是否能够抓住经验的本质核心与新生事物相结合的关键。“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复杂的表象之下,最最根本的核心抓住了,游刃有余。
 
  在我看来,未来生活模式建立的根本是什么呢,“内在需求”是根本,科学技术是实现手段。
 
  内在需求
 
  其实“内在需求”这个词不完全准确,我想说的是一种更加个人化的,建立在温饱生存之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涵盖精神满足、身心愉悦等等。
 
  人类的进化之初,和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一样,温饱生存以及繁衍。也曾经听到一种说法:不是人类征服了谷物,而是谷物征服了人类。原因是,原本人类的生存空间更大,可以吃的食物更多更杂,这种食物的多样性使得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可能更大,但是开始圈地种植,人类就受到了地域、水土、气候的限制,要照顾谷物茁壮成长,要去精心侍弄土地以求得收成。当然,在人类演化史的解释里,这是进化。只是,常常喜欢听听不同的声音观点,会得到启发,会锻炼思维不僵化直线性,会理解到观点也无所谓对错好坏,只是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是人生一大乐事。
 
  其实,无论人类和谷物到底是谁征服了谁都不重要,彼此之间就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衣食住行已经实现了最基本的满足。“衣”不再只是御寒,更加追求舒适、美观,甚至是个性的体现;“食”不再只是果腹,从口感、外观、色泽甚至于盛饭的摆盘、器皿、吃饭的环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住”更不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遮风挡雨,而是向更加舒适、智能的方向发展;“行”早已是两轮、四轮解放了双腿,水里、地面、天上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在未来还有更快速神奇的可能。也就是说在这样充分解决了衣食住行的最基本需求之后,人们就会在这些需求之上追求更舒适、便捷、愉悦的体验,虽然很多时候这种追求也受到了抨击,但不可否认这是发展不可逆的大趋势。内在需求的提升,使得每个人的个人感受变得更为重要。以购物为例:购物不再是满足个人买到东西的需要,购物的便捷、舒适、愉悦的需求占比越来越大。这是不是就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相对本质的出发点呢?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不是讲追求返璞归真吗?其实现在人们口中所谓的返璞归真,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一种看过千帆之后对沉寂的向往,而不是重回茹毛饮血。本质上讲也是内在需求提升的一种反映,更恰恰反映的是基本需求之上更高层次的内在需求,并不是倒退。
 
  婚姻制度
 
  前面讲到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产生了社会,社会的维护需要产生了制度。所以,从制度产生的根本来讲,并不是个人本身的需求,而是社会性的需求,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长治久安的工具。所以,制度原本就无所谓好坏,而是具有时代性的。就比如母系氏族,以女性为尊,因为在那个时期繁衍生息还是重头戏。后来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在整个社会的存在中也没有任何问题,相安无事。到了现代,一夫一妻制,我们开始指责封建社会的愚昧,但是试想几百年之后社会变革,会不会那时候的人一样会讨论一夫一妻制的愚昧呢?完全有可能。所以制度的好坏对错,其评判标准应该是是否适合那个时代,因此并不绝对化。就好比衣服穿得厚好还是薄好呢?冷的时候穿厚了保暖,热的时候穿薄了凉快,穿对了都是好的,反之都是不好,所以对错不是衣服的薄厚,而是适合。
 
  所以说回婚姻制度,在我看来婚姻制度的作用一是维持现有社会的稳定,二是可以抱团取暖,三是利于养育后代。至于所谓的婚姻和爱情有关,我觉得是人们强行赋予的意义,因为爱情是荷尔蒙是精神领域,婚姻是制度,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是人为的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为其加上了一层神圣的冠冕。爱情具有随机性和不长久性,注定了它是一种飘忽不定的东西。而婚姻不同,婚姻是一种制度,具有契约精神,因此就会制定违反契约的惩罚措施,以促进契约双方尽可能的履行约定。那婚姻中的感情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朝夕相处、利益捆绑以及养育的共同目标、困难时的相互帮扶,这就是养育感情存在的水土。
 
  但是,制度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制度是服务于当下社会,所以当社会发生变革或者社会整体生活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制度一定就是随之适应更迭变化的。原始社会群居,因为狩猎以及生存的需要;旧社会家族式的生活,适应当时男耕女织,以及男人挣钱女人持家的需要;现在,小家庭各自独立,因为夫妻二人就完全可以应付日常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再看看我们的身边不难发现,晚婚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基本都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即使不两人抱团,一个人也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日常生活生存需要。那么就剩下繁衍和养育这件大事了,科技已经使得繁衍这件事有更多的技术手段介入,至于养育这件事更不用说,学校、培训机构、托管班比比皆是,使得养育这件事更加多元化,不只是父母独自来完成的。那么随着这样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社会单元会不会不再是家庭,而是其他的模式呢?例如:以个人为单位,以爱好组团,甚至于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到的全新模式。总之一点,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就是对的好的,就是更迭变化的趋势所在。
 
  学习方向
 
  或许是因为自己现在正处在陪伴儿子成长的阶段,所以很多的话题很自然的就会转到成长以及学习上来。
 
  现在教育的悲哀就是人们感觉像被洪水裹挟着走,孩子和家长一起有一种窒息感,那么跳出这洪流之外,其实我对学习有一点自己的理解。
 
  学习这件事往大的说是贯穿人类整个发展历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有人类存在就有学习。往小的说,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天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但是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人不同的成长阶段,学习的方向和内容都会有不同。
 
  那么,要担负起这样的未来时代,年轻人的学习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听说已经有研制集成芯片植入身体,从而相当于把现在孩子们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直接植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阿尔法狗挑战人类围棋,小冰机器人写作等,据说阿尔法狗在每一步的落子都是将棋局重新计算,这样的速度根本就不是人脑可以匹敌的。写作机器人、作曲机器人也都是将已有的文章、音乐导入,机器人会进行归纳、分析进而“学习”,然后全新输出,这样的“学习”速度和能力是人类搭载火箭也追不上的,关键是机器人写出的文章、诗歌、乐曲如果和人类写的混在一起,竟是很难辨识的出。据说以后的门诊医生也会被门诊机器人取代,将以往很多年众多病人的病史病例输入给机器人,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人诊断出的结果会比真正的医生更客观准确及时。这所有的一切,是否该提醒我们注意,旧的学校教育模式和内容是否应该有一种天翻地覆的变革,如果说只是以题海、以成绩作为标准,那么会不会到了未来一切的努力都要从零开始呢。
 
  当然,不是说面对这种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就要放弃现有的教育制度和体系,毕竟,我们还没有到达未来。但是,是不是在脑海我们应该开始敲响警钟,不能够只是因循守旧按照前人的车辙埋头赶路,是不是让目光懂得远眺,打开固有思维的束缚,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一些。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时刻警醒自己,不让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代价是僵化了他们信马由缰的思想和好奇心,不要折断孩子本应该长出来探索世界的触角,因为可能那才是他们拥抱未来的武器。在我看来,对于未来,教育不再会是考察孩子谁的解题能力强,谁的做题速度快,而是谁懂得建立更加新颖便捷贴近全新生活的思维模式,谁更懂得在发散性思维、想象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谁能够看到人们生活发展形而上的需求,等等等等。
 
  未来并不遥远,未来说来就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