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教材方生巧,教学设计见功力

  在网上看了肖培东老师一节诗歌教学录课《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获益良多。九上的现代诗歌活动探究单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尤其还提出了现代诗歌创作的教学目标,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是肖老师通过精彩的课堂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路简洁流畅,教学方法简单有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细致,值得借鉴学习。
 
  ○
 
  课堂实录
 
  肖培东老师《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
 
  师:我们走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单元。一起来读诗歌的题目。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歌。这首诗印在中国人心中,表达自己对民族对土地,对祖国对母亲的爱。
 
  学生自由朗读《我爱这土地》。
 
  老师多次朗读并做朗读指导。
 
  师:生活中还有愿意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面的事物吗?
 
  生:叶子、木头、花。
 
  师:叶子也是这样,也有人给我们写出了一首叶的诗歌。
 
  《秋叶》
 
  坡上,
 
  坡下,
 
  ,
 
  散落一地。
 
  师:这首诗歌四句话,老师去掉了一句。你认为第三句会不会是秋天的落叶?
 
  生:不会,用其他的事物去描述秋天会更有意境。
 
  师:第三句可能是什么呢?
 
  生:一抹金黄、一片沧桑、秋天的精灵、飘舞的蝴蝶、动感的音符、想不出来的诗句、沉默的思绪散落一地、顽皮的孩童、远方的呼唤......
 
  学生的每一次创作,老师都会让全班将这句诗歌带入全诗朗读一遍。
 
  师:诗歌讲究意境,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代表叶子,借助其他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更有诗歌的味道。我们再来创作,有没有意象可以表示秋天来了。
 
  生:
 
  叶儿黄了,秋天来了。
 
  果儿香了,秋天来了。
 
  花儿哭了,秋天来了。
 
  师:今天是母亲节,最后一节留给母亲,写什么好?
 
  生:
 
  妈妈老了,
 
  秋天来了。
 
  妈妈唠叨了,
 
  秋天来了。
 
  全班一起朗读诗歌。
 
  师:最后我们回到艾青的诗歌,大家以"假如我是一枚叶/一只鸟/一阵风来"开头,创作一首给母亲的诗歌。
 
  学生创作并展示。
 
  ____
 
  课例分析
 
  01
 
  与单元目标、编者进行充分对话
 
  肖老师曾说,他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意图)一一地罗列在纸上,以“最需要”原则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是教师与教科书、教材编写者、学生对话的过程”,意味着教师在备课中要做足这些准备。往往课堂教学最好的抓手就是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驾驭课堂。这方面,肖老师做得相当出色。
 
  九上第一单元名为活动探究,选入的篇目均为现代诗歌,这个活动探究单元有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可见诗歌写作是这个活动探究单元的重点。课本中对“怎样写诗”有一段技巧点拨:“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可见,本单元诗歌创作的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肖老师执教中设计了三次诗歌创作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指向借助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诗歌创作方法。
 
  第一个教学活动:
 
  老师出示了一张PPT,一首名为《秋叶》的诗歌,一共四句,其中第三句需要同学们来填。老师这样引导:“第三句表述的是秋天的叶子,你认为第三句会不会是秋天的落叶?”学生回答不会,因为用其他的事物去描述秋天会更有意境。老师顺势问道:“第三句可能是什么呢?”由此开始诗句的填写活动。学生迅速领会了老师的意思,并且出现了飘舞的蝴蝶、秋天的精灵、一抹金黄、一片沧桑这样的贴切诗句。
 
  第二个教学活动:
 
  选择不同的意象表示秋天来了。
 
  第三个教学活动:
 
  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是一阵风/我是一枚叶.....”作为开头,写一首诗歌献给母亲。
 
  这三个活动层层推进,都着眼于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生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这三个活动设计精巧,既照顾了学生的学情,又不失诗歌的韵味,更扣住了教学目标。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精巧的创意还是来源了肖老师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因为熟,所以生出巧来了。一直都说要“吃透教材”,但真正能吃透并不容易。只有熟悉教材,把理念嵌入心里,把文本铺在心里,才能走好每一步。
 
  02
 
  精准的教学内容选择
 
  肖老师今天要教的是显然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手法——借助诗歌意象来表达情感。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肖老师本节课的教学依次有三个主要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二个教学活动使用得时间最多,教学重点非常突出,教学内容简洁明确。
 
  语文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文字运用,包括理解别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节《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就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补写短诗中的一句,到独立创作一首短诗,这两个梯度分明的教学内容都明确指向学生对诗歌形式特点的把握和对诗歌创作的尝试。
 
  03
 
  细腻的语言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肖老师《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一课最为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学生丰富诵读实践的开展。肖老师充分运用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细致感受诗歌的节奏与味道。琅琅的读书声贯穿整节课:开始,学生读《我爱这土地》,老师引导读出对土地、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再次要求学生读;然后自己范读;最后又请一位同学单独朗读。几轮朗读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朗读不仅限于读准字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指向了对重音的处理,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对情感的涵咏。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细腻而深入,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的指导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处理能力。有效的示范和不急不躁的引导充满了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从容和期许。
 
  04
 
  亲切平等的对话
 
  这堂课,自始至终弥漫着和谐的氛围,教师淡定从容,学生在诗歌创作中体会到了快乐。比如在给《秋叶》填写第三句诗歌的活动中,一位同学被点起来后说不出话来,肖老师说:“想不出来的诗句散落一地,可不可以呀?好,你来把你自己的诗歌读一读。”这个教学细节不仅缓解了同学答不出问题的紧张情绪,更是对其他同学的诗歌创作的灵感启迪。有趣的是,这位同学接着说:“坡上,坡下,还没想出来的诗句,散落一地。”肖老师马上注意到他把“想不出来的诗句”改成了“还没想出来的诗句”,显然这个孩子有了一点创造的主动性,于是加上了自己的创造,对此,老师没有忽视,并马上提出表扬。这样有趣有情有味的细节在肖老师的课堂上俯拾皆是。因此,这节课还产生了“沉默的思绪散落一地”这样的美句。对于答不上来的同学,肖老师没有直接让他坐下然后无视这样的学生,而是用智慧的语言给以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关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他甚至还敢于重复点到之前没有回答上问题的同学,可见肖老师心中装着的是学生的提升与进步,而非课堂是否热闹。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创作,给予尊重和认可,并且褒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每一位同学创作的诗歌,老师都会加以点评,并让全班一起来朗诵。在一次次的齐声朗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迈出了创作的第一步。
 
  肖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说:“也许你会发现写诗并不那么容易,或者说,你写的诗歌还很稚嫩,但是没关系,重要的是,你体会了一把写诗的快乐。”的确,现代诗歌创作对于孩子们是陌生而困难的事情,肖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用亲切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体会了一把写诗的快乐。
 
  作者简介
 
  林友武汉市光谷一初语文教师。
 
  所获荣誉“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光谷一初年度教师,“研做中考题”一等奖,省德育论文三等奖,区师德演讲比赛二等奖。
 
  教学追求追求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前行。
 
  ____
 
  -THEEND-
 
  文字I林友
 
  编辑I韩茹冰
 
  审核I刘行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