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学|我教《游沙湖》

  我教《游沙湖》
 
  陕西省镇巴中学原创作者:杨盛峰来源:语文在线高中版
 
  《游沙湖》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散文短章,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全文仅一百多字,不妨全引于此: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游沙湖》一文影响不及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短章《记承天寺夜游》,然写法之妙,堪为一绝。
 
  此课之导入可结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被贬黄州,料将终老于此,乃往沙湖买田,年近半百而在料峭风雨中“吟啸且徐行”,结果并不如词中所说的那样美妙,实际上是得了一场病。但这场病又给东坡带来了一段美好的人生际遇,他与一位失聪而医术特别高明的大夫成了好友——欲知其事如何,请结合注释阅读《游沙湖》一文,做到:能流畅朗读、理解文章大意、标记阅读疑点。
 
  学生预习后,指一学生朗读,正音,全班齐读,讨论预习疑点,然后转入研读环节。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个中心问题: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把庞安常、作者自己以及兰溪联系在一起的?(准备性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形象?)
 
  2、如何表述这篇文章的主旨?(准备性问题:“君看流水尚能西”中“君”指的是谁?)
 
  第一方面的问题是探讨文章写作技巧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单元要点。学生在思考文中形象时,往往会忽略“兰溪”,但只要教师指出文学形象除了人物形象之外还有事物、景物形象,学生就会即刻想到兰溪这一形象。当我抛出“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把庞安常、作者自己以及兰溪联系在一起的?”这一问题时,两班学生中都有不少人感到惊讶——他们没想到文章构思上的这一层妙处。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正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最佳时机。他们思考、交流之后如果还不能完全解决,教师可分步骤引导:作者与庞安常的人生遭遇有何相似之处?庞安常与兰溪又有何相似之处?东坡从二者身上领悟到了什么?这样引导之后,学生一般都能顺利找到“逆境”之类的关键词和“在逆境中奋进”这一精神内涵。
 
  此时教师可顺势指出:东坡被贬黄州,见兰溪西流而悟逆境奋进,其实是他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然,人在困境中必须自我救赎、自我振作。
 
  为了强化学生对文章巧妙构思的理解,我补充了自己在上课前两天微信留言的例子。3月2日,周六,春风带寒,从县城苗乡广场沿上山步道登城西小山,至山顶,梅花初绽,西望草坝诸山,白雪尚存;沿小山西行,道旁杂树丛生,木叶尽脱,自枝间仰望,碧空可人,留照数张。晚间,微信传照8幅——远山雪景二,枝间碧空六,思当有题句引领之,良久留言:枝欢近岭得春意,雪遁远山顾碧空。板书题句,学生鼓掌。我画出“枝”“雪”“碧空”三个词,让学生找出将三者联系起来的词,他们齐声说“春意”。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到将几个人或事物联系起来的妙处和运思方法。
 
  第二方面的问题是探究文章情感主旨的。我先让学生探究“君看流水尚能西”中“君”指的是谁,学生一般都能逐步回答出庞安常、作者自己和身处困境的读者三个层面的含义。结合第一方面问题的解答,很容易概括出全文主旨:《游沙湖》通过叙写庞安常失聪而为名医、兰溪终将东去而暂时西流,勉励自己和身处逆境的人们在迂回中前进、在苦难中奋起。
 
  作者简介:杨盛峰,陕西省镇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第五届“汉中名师”,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有作品在《杂文报》《语文天地》《新华每日电讯》《中学语文》《咬文嚼字》《散文选刊(原创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