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与写作”的课文教学—《“探界者”钟扬》教学笔记

  作者简介:
 
  胡岭,雅礼中学语文教师,长沙市卓越教师,长沙市九芝优秀班主任,邓志刚语文工作室核心成员,《向课文学作文》《高中作文教程》两套丛书副主编。
 
  内容简介:
 
  文章为《“探界者”钟扬》教学笔记。
 
  作者意在通过阅读推进写作,通过写作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教学推向更深的层次。
 
  为此,作者立足文本,设计了三个任务。
 
  这三个任务的立足点为阅读,呈现形式为写作,但又统一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三个任务构成一个整体,目的在于实现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基于“阅读与写作”的课文教学
 
  —《“探界者”钟扬》教学笔记
 
  雅礼中学胡岭
 
  《“探界者”钟扬》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采集了大量人物素材,分成五个板块,多角度、分层次表现人物。其结构精巧而清晰,语言通俗而精炼,就内容而言,学生易于掌握,这也就压缩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如果将课文的阅读教学融入到写作中,通过阅读推进写作,通过写作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则有利于极大地丰富教学,将教学推向更深的层次。为此,我立足文本,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了三个写作任务。
 
  任务一:钟扬纪念馆分为“‘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五个展厅,请分别为五个展厅写一个“前言”,要求紧扣“探界”一词来写,语言精练工整,不少于100字。
 
  任务说明: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熟悉与掌握课文的内容,深入了解钟扬的人格品质与精神内涵,将文本复述与阅读感悟结合在一起,进行文字表达训练。
 
  一展厅:不能提前参加高考,就参加中科大少年班的考试;学习无线电专业,却由兴趣指引转向植物学研究;年纪轻轻就身为副局级干部,却放弃一切去做一名教师。人生的边界何在?每一次触摸都不是局限与束缚,追随内心的渴望,在不断地选择与舍弃中,拓展人生,成就英雄的果敢与坚毅。
 
  二展厅:从上海到西藏,聚焦在一颗颗种子上,为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一次次突破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一次次面对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哪怕是海拔6000米的珠峰北坡,也无法阻挡寻找“鼠曲雪兔子”的脚步,哪怕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也要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牢牢扎根于植物学家的无人区。科研的边界何在?生命有多么宽广,科研世界就有多宽广,心怀责任感与使命感,就能突破生命的限制,到最远处去,到最高处去,将科研延伸到将来去。
 
  三展厅:参与自然博物馆图文展板的写作,没有什么回报,也毫不在意,时间紧,也不推托,面对最难的任务,总是爽口答应;与上海科技馆合作,带着不同的任务,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不变的是对科普的执着与热情;短短十四年,撰写、翻译、审校10本科普著作,推敲文字,乐在其中。为了普及科学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思维教育,为了让孩子们爱上科学,他无私地倾注心血,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将生命的边界推得更远。
 
  四展厅:身为研究生院院长,却负责兜底,接盘更多的学生;像对待宝贵的种子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规划;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报考自己的研究生,看重他们热爱植物学的心。一个教育者,学术是其教育生命的一个维度,人格品质又是其教育生命的另一个维度。如果学术没有人格品质为支撑,那么教育生命是苍白的,也只有在人格的影响下,才能托起学术,将教育的边界无限拓展。
 
  五展厅:生命的长短藏在基因里,改变基因,能够控制生命的长短,但不得不丧失生育;一个科学家、教育者如果背弃自己的工作,则可以延长寿命,但这样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一项接一项的工作,将他的时间填充得满满的,一次又一次地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只期待抢回更多的时间,一次又一次探索生命的边界,将生命的意义放大。2017年9月25日,对于他而言,时间戛然而止,但对于科学探索之路而言,在时间的流动中始终保存着他前行的姿态。
 
  任务二:“‘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这五个板块各有侧重点,对钟扬做了高度评价与热情颂扬,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以“青春”或“青年”为话题,结合钟扬的事迹各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任务说明:在初步感知、感悟文本的前提下,让学生结合自己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感受,做进一步延伸思考和针对性的探讨,重点突出钟扬的精神品质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
 
  文段一:美国《国家》杂志撰稿人威廉·德莱塞维茨在一场题“太多人都把青春奉献给‘按部就班’”的演讲中提及,“唯一你能做出的决定是你现在在想什么,你需要准备好不断修改自己的决定”。的确,若将青春放置于既定的轨道,那么就像将鱼放入鱼缸,将松树植入花盆,种种限制与禁锢将人或事物本身的活力压制,甚至掐灭。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钟扬,不循规蹈矩,勇敢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果断改变人生方向,从无线电专业转向植物学研究,从副局级领导转变为一名教师,他做出的一个又一个的决定,虽然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在他的决定背后,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不拘的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他对于生命的不懈的探索。如果青春里没有对于生命姿态的多样性与可能性的探索,这样的青春是何其单薄;如果一生都保持着这样的探索,青春之美、青春之力则将会贯穿于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又如何能说某人已经老去。
 
  文段二:我羡慕那些追随钟扬登上海拔6000米珠峰北坡的青年学生们,因为在他们的青春里,有一位植物家的执着与坚守,因为有这一位植物学家的执着与坚守,使得他们的每一次跋涉、每一次登攀,都闪烁着科学之光,都饱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或许我们不应该只是羡慕那些学生,或者叹息追随钟扬的为什么不是自己,因为钟扬已经站在最高处,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呼声,感受到他的心跳,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够认清青春的方向,懂得如何让自己的青春更有厚度与广度。在这个年代,不少的青年学生将自己浸泡在“佛系”中,对“丧文化”津津乐道,这样的青春是颓废的、消沉的、黯淡的。无所追求,且不为追求付出努力的青春,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文段三:对于钟扬而言,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和种子研究工作,就已经能够得到我们极大的尊重了。但他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投身于科普,参与图文展板写作,与上海科技馆合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义务为中小学生做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现在许多青年学生总是抱着“与我何干”“事不关己”的想法,习惯于做一个沉默者,习惯于无动于衷,或者对于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这样的年青人,其实就是将自己的青春塞进个人的小世界里,忘记了自己还是社会中的一员。团中央学校副部长李骥在与网友互动交流中认为,青年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不仅要关注个人,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责任,特别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看来,连续做了十几年科普工作的钟扬,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榜样;也只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将青春融入到国家、社会中去,使之闪耀出更迷人的光彩。
 
  文段四:有的人年青,但他未必拥有青春,有的人虽然已不再年青,但依然充满着青春的热情。钟扬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对植物学有热情,是希望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永葆青春;而他对热爱植物学的研究生饱含热情,所以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他始终像一个奋力奔跑的年轻人。或许接收更多的研究生,是他作为研究生院长的责任与担当,但是没有对教育的热情作为情感的支撑,接收与培养之间也会脱节,因为培养更需倾注心血,更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更需要像一团火一样,用自己的学识与品质、思想和精神感染学生。一个精神上垂垂老矣的人,又如何能做到如此。所以,我们庆幸我们年轻,但我们更需要将生理上的青春,转变成精神上、心理上的青春,使之以热情的姿态延续下去。
 
  文段五:人生之路,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戛然而止。对于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生命而言,53岁的他,还是这样的年青,年青到,还有许多他想做的事情还未做完:年青到,让他的离世留下无穷的遗憾。但在无穷的遗憾中,他应该也会有欣慰,他以自己的生命为生动的例子,引领人们去探索生命的边界,寻求生命的意义,让生命在高速、高质量的运转中,实现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使人类社会永远保持年轻,保持活力。
 
  任务三: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如果你所在的班級组织“如何看待舒适圈”的班会讨论活动,邀请你发言,请针对以上观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任务说明:在学生全面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精神共鸣的基础上,根据任务的提示,定向整合文本信息与相关材料,进行个性化地、创造性地理解,并加以再创作。
 
  发言一:在探讨“如何看待舒适圈”这一话题上,我们不得不提到钟扬。从副局级领导的岗位上退下,去做一名教师,身份职业的转变,必然要求钟扬从早已习惯的工作模式和生活状态中走出来,主动去适应新的身份与工作;从海拔很低的上海到青藏高原,他必然要面对高原反应对于身体的伤害,去承受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但钟扬毅然从相对优越的环境、相对安逸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让自己置身于更大的挑战之中。当然,有同学要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植物研究所做一名领导不好吗?在上海过一种安宁稳定的生活不好吗?如果让人生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那么注定是平庸的,如果有想法、有追求、有理想,迫于生活而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意承担风险,哪怕是舒适一生,暮年之时,内心之中也满是懊悔。钟扬心怀对教育事业与种子事业的热爱,他只有一次一次突破舒适圈,才能让他一步一步实现内心的安宁与稳定。
 
  发言二:人类为什么热衷于探险,深入无人之地,潜入深海之中,登临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飞临月球?难道探险者没有想过,这些人类尚未踏足的地方存在着种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吗?今天,我并不想说探险者如何勇敢,只想说,如果没有他们,或许美洲大陆还只是一片蛮荒,或许地球上的人们还处在种种阻隔之中,少有交流,甚至未有交流。彼此隔绝,又何来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钟扬又何尝不是探险者呢?做一名教师,连线于教师、办公室、家庭,生活应该是安逸而舒适的,但他果断地选择了探险,一方面是地理上的探险,奔波于青藏高原,一方面是科研上的探险,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正因为他从舒适圈中走出来,承受身心上的种种压力,世人知之甚少的青藏高原的植物世界才得以呈现于我们面前,西藏种质资源的宝库才得以建立起来,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发言三:走出“舒适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承担更多责任的表现。不少人一旦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之后,凭着惯性,机械性地完成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在舒适中,为工作而工作,一天天丧失了热情,淡漠了责任,将工作变成了简单的应付。但是,钟扬选择从舒适区中走出来,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他把建设来自青藏高原的“种子”宝库当成责任,不惜常年奔波跋涉于高原,作为一名教师,他把培养更多的研究生以延续植物学的研究当成责任,所以不得不倾尽心力,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把普及科学,让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当成责任,所以十几年如一日,承担着本职工作之处的沉重任务。也就是说,是责任感,让他不屑于停留于自身的享受上,不屑于认同大多数所说的生活质量,让他在舒适区之外,开拓出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这三个任务的立足点为阅读,呈现形式为写作,但又统一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第一个任务侧重于熟悉文本,理解内涵;第二个任务侧重挖掘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精神共鸣;第三个任务侧重于根据任务提示创造性的表达:三个任务构成一个整体,目的在于实现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