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满分攻略|初中高阶版·如何读懂一首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怀民老师,欢迎大家准时收听。今天呢,给各位同学带来的内容是古代诗歌。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两首古诗的对比阅读,其实题目非常简单,相信做题对大家来说不难,我更想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关于老师多年来对读诗方法的一点看法和见解。
 
  01
 
  #方法点拨#
 
  如果说文字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载体,那么诗歌肯定就是这些作者用最精巧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的方式,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都是这样。李白、杜甫、海子、拜伦、泰戈尔、普希金、有太多熠熠生辉的诗人闪耀在人类历史上。
 
  那么如何阅读一首诗呢?
 
  这个问题应该是各位同学最关心的,因为总是有同学说起自己在考试里总是莫明其妙地被扣了分,但是在课后听老师讲解时,也总会发现在自己的答案里,总有一两处被遗漏的地方,后悔莫及啊。
 
  那首先,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想法是:无论是阅读什么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议论文还是诗歌,都是读者跟作者沟通的过程。
 
  实际上,阅读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像聊天一样。作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甚至站在读者面前,跟读者说着他的境遇、他的想象、他的观点,而读者也应当是在津津有味地听着。
 
  按理来说,这个过程应当是非常美妙的,那为什么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出现呢?
 
  这就是老师想给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想法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可能多种多样。
 
  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处事方式,那么他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总会有差别。
 
  有的人性格豪放,大大咧咧,那他表达的时候自然非常直接;
 
  有的人性格温和,隐忍可让,那他表达的时候就会委婉。
 
  可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两种人遇到一起,那聊天是非常累的,表达习惯的不同注定了他们之间的沟通效率非常低。
 
  如果是其中一方写出来的东西,对另一方的人来说,更别提读得下去了。当然,这是最脸谱化的两种极端,但是在现实中,人的性格只会更加多样。给大家举个我身边的例子。
 
  之前,中国有位非常出名的诗人叫做海子,他有一首诗特别出名,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这首诗很受大家追捧,都认为这首诗里的意境很美,非常质朴纯真。
 
  但是当时我的文学老师在给大家分享完这首诗之后,却叹了一口气,说海子真是太绝望了。大家都很诧异,老师解释得很简短:
 
  海子把自己的爱都用尽了,他在诗里祝福亲人、祝福陌生人、祝福世界,那他自己还剩下什么呢?简直要活不下去了,人得有多绝望,才会写出这么让人绝望的字句。
 
  当时的我们有信有不信,但就在两个多月后,海子卧轨的消息印证了文学老师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文学老师,也是一位特别细腻而温柔的中年男人,可能他在读诗时,诗那头的海子真正跟他聊了起来。
 
  不过听完这个,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我的情感不够细腻,感知别人的能力不强,那阅读岂不是一直要被扣分了?
 
  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一方面来说,咱们平时所讲的各种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之类的,正对应着这一点,例如在古诗中,意象以及意象的内涵这个内容,其实就是总结出了古往今来的大多数作家,他们在表达感情时所用的共同方式和特点,因为历史传承,文化共通这样的原因,所以大多数诗人在有一种情感时,一般都会用类似的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而他们在看到相同的景色或意象时,也经常会产生很相似的情感体验。
 
  而另一方面来说,各式各样的文人作家,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各式各样的趣事,之前也有刚刚升入初中的同学跟我说,了解这些诗人的人生足迹、升迁贬谪,仿佛没有什么意义,考试的时候又不会考。
 
  但其实,一方面,咱们可以在作文时用到这些素材,而另一方面,就是要了解这些常见诗人的生平背景。
 
  因为人的情绪不可能是莫名其妙就出现的,肯定是作者经历了某些事,看到了某些景才能有感想,那咱们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诗的情感,就必须先有背景,先体验诗人的经历,才能跟他们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这也就是老师想给大家的建议,关于如何读懂一首诗。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悉古诗里常见的意象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基础;
 
  然后再对这位诗人写作的创作背景有了解。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一首诗肯定就八九不离十了。
 
  02
 
  #古诗解读#
 
  这两首都是诗圣杜甫所写的,关于杜甫,他的生平经历在课堂上咱们很详细地为大家讲到过,少年时的凌云之志,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凄凉,再加上一条心怀天下的主线,共同构成了这位大诗人。
 
  第一首望岳就是在杜甫青年时所写的,当时的杜甫心有凌云之志,想要一展抱负,当他登上泰山时,自然也就气宇轩昂,把自己在泰山上的所见全部写进诗里,装进胸中,“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可以说是非常真实的流露。
 
  从杜甫写作的技法上来看,题目中先是一个“望”字提纲挈领,贯穿了整篇诗,后续先用设问的方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将诗人所见的震撼感受摆给读者,后续层层递进,从各个方面来写泰山的壮观,最终将自己的凌云之志寄托给泰山,甚至在读诗时,仿佛都能看到豪气大笑的杜甫。
 
  而第二首诗就完全不同了,这首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而杜甫却身处战火沦陷区的长安,与家人分离,这时的杜甫一方面想念家人,在战乱中对自己命运感到迷茫,一方面又看到战争铁蹄下的长安,百姓们凄苦的场景,自然心中一片萧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实际上也是最真实的写照。
 
  从写作技法上来看,同样也是一个“望”字引领了全文,但是所见之景却让人伤心,前四句写到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颈联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最后再把身处长安,自己的形象刻画出来,读者这时也仿佛能看到那个孤凄苦寂的杜甫了。
 
  03
 
  #参考答案#
 
  1.D
 
  ABC理解正确,D选项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眼中的长安城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些景象,让诗人非常的伤感。
 
  2.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3.《望岳》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分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天宝十四年叛军攻占长安,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歌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04
 
  #留言讨论#
 
  通过今天的题目,
 
  大家应该还会发现,
 
  这两首诗尽管作者都是杜甫,
 
  但是在不同时期的作品,
 
  他的情感色彩完全不一样,
 
  这也是今天我所讲到的读诗要结合背景的印证,
 
  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文人,
 
  他们一生中文风多变,
 
  甚至让人怀疑完全脱胎换骨,回炉重造的?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