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初探诗歌教学的群文阅读模式

  初探诗歌教学的群文阅读模式
 
  课例分析
 
  《吾爱孟夫子——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走近孟浩然》
 
  |
 
  |
 
  李
 
  白
 
  红
 
  颜
 
  弃
 
  轩
 
  冕
 
  白
 
  首
 
  卧
 
  松
 
  云
 
  吾
 
  爱
 
  孟
 
  夫
 
  子
 
  风
 
  流
 
  天
 
  下
 
  闻
 
  课例简述
 
  一、复习导入
 
  1.抢答背诵《望》。
 
  2.投屏:导学单检测(pad相机-实物展台功能)。
 
  3.同学们接触过许多古代诗文作品,古代文人崇尚怎样的品性?
 
  (学生答不出来,提示学过的《陋室铭》《爱莲说》,文人喜爱的梅兰竹菊。)
 
  生:高洁淡泊,清高恬淡。
 
  师:那么,出于怎样的缘由,名留青史的大诗人孟浩然放下一身傲骨,尽管委婉,但迫切地向张丞相表达了自己渴望出仕的期许呢?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他的诗作,走进孟浩然,解读他的一生。
 
  二、课堂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
 
  1.分配任务:
 
  (1)①②组合作赏析孟浩然少年时期诗作《登鹿门山怀古》《洗然弟竹亭》《夏日南庭怀辛大》。
 
  (2)③④组合作赏析孟浩然青年时期诗作《长安早春》《自洛之越》《宿建德江》。
 
  (3)⑤⑥组合作赏析孟浩然老年时期诗作《过故人庄》《京还赠张维》。
 
  2.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字词。
 
  3.pad发布主观题题面,生5分钟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课堂活动二——交流提炼,读演感悟
 
  分别指名回答小组的讨论结果。
 
  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时用表情感与性格的词语串联孟浩然一生。
 
  (1)少年时期孟浩然诗作。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
 
  积极消极自信自负苦闷期待乐观意气风发怀才不遇
 
  师讲述少年孟浩然《春晓》一诗成名、愤然罢考的经历(张柬之被贬回乡继而惨遭流放,悲愤而死)以及对隐士庞德公的崇拜】——任性(年少轻狂的任性)
 
  (2)青年时期孟浩然诗作。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
 
  青年孟浩然:积极消极自信自负苦闷失意悲伤高兴期待失落自我怀疑怀才不遇
 
  ①(播放教学动画)青年孟浩然开始觉得自己“惶惶三十载”,企图通过科考出仕。可惜隐居多年的他,虽然满腹才华,却已经和社会脱轨太久,在第三轮时务策失利,名落孙山。短暂的失落与调整后,孟浩然在四十多岁时重整旗鼓,决定再次进京赶考。依然惜败。不甘心的他,广结好友,与贺知章、王维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成为了知交,企图通过他人的举荐入朝为官,明经治世。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望》,希望得到宰相张九龄的赏识,敲开皇城的大门。
 
  ②(小故事:躲在王维的桌子下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惹怒了唐玄宗,从此无缘仕途)
 
  ③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皇帝与孟浩然的对话。
 
  (3)老年时期孟浩然诗作。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
 
  乐观旷达豁达闲适隐逸思乡
 
  ①(小故事:韩朝宗惜才,念着旧情想举荐孟浩然入朝负责诗词撰写的闲散官职。孟浩然在约定面圣之日与朋友饮酒喝醉,“身行乐耳,管不了其他的”。)
 
  ②师生合作表演仆人与孟浩然的对话
 
  3.教师小结。
 
  孟浩然一生布衣,两次入世参加科考,两次隐居世外。他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其实都是在“归隐与出仕”的选择中矛盾,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中摇摆,甚至在中年科举不入第时企图依靠他人的举荐做官。但他喜交游,纵情山水之间体会到了人生的别样闲适,到了老年决心放弃出仕之路后,他反而与命运达成和解,不再矛盾纠结,成了一名真正的高洁隐士,成就了他的诗情才名,得到众人的推崇。
 
  四、课堂活动三——穿越时空,对话孟浩然
 
  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孟浩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千古留名,李白就是他的头号粉丝,还写下一首《赠孟浩然》。如果你能穿越时空遇到少年/青年/老年时期的孟浩然,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请写下来。
 
  课例分析
 
  这是一节为信息化教学大赛而准备的研讨课,为了体现“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基于平板设备的课堂互动。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最感兴趣的也是如何使用平板教学、怎么制作动画,由此看来,至少在形式上比较新颖、时髦。
 
  设计亮点
 
  教材中原本只有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赏析不难理解文本。我将一课时的教学扩容至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设计思路是以孟浩然的一生为线索选取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作供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深化运用“抓关键词”的品析方式挖掘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进而体会“如何与命运和解,与自我和解”的人生命题。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学习诗歌,是我的一次大胆尝试。课程设计抓住了语言品析的能力重点,同时关照了社会现实中青少年容易“钻牛角尖”甚至“自我放弃”的社会命题,也是我有意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以期协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交流反思
 
  课后和前辈与同事们的交流,我也总结出一些不足:
 
  首先,相对现代文而言,古诗词的理解与赏析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当学生无法品读出预期的内容时,教师的引导甚为重要,尤其如何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是我应当修炼的能力。
 
  其次,群文阅读还是应当给学生更多时间去独立读,再小组合作探究,进而全班交流。显然,以这节课的容量来看,40分钟略显仓促,部分学生只觉“有趣”,未见得有预想的“感悟”。
 
  同样,这节课固然新颖、活泼,但似乎“信息化”有余,而“文本化”不足。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立足文本、深挖文本,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扎进文本里探索。
 
  作者简介
 
  韩茹冰,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光谷第八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获奖情况:
 
  论文和案例曾获得省级三等奖、区级三等奖。
 
  课例曾获“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东湖高新区教学信息化大赛”区级优秀奖。
 
  教育追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END
 
  文字丨韩茹冰
 
  编辑丨韩茹冰
 
  审核丨刘行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