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文字,走向美好:阅读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课例有感

  咀嚼文字,走向美好
 
  ——阅读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
 
  课例有感
 
  ALLFORYOU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张饱含感情向人们诉说生活的脸。几年前读到这句话,我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恐怕只有细腻、敏感的诗人,才会这样对汉字、语言产生如此独特的感受。直到阅读肖培东老师的课例《美丽的颜色》,我才开始认同这句话。
 
  课例简介
 
  《美丽的颜色》是八上的一篇自读课文,体裁属于人物传记,传主是居里夫人,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这篇文章位于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文章看似构思、语言和细节并无特殊之处,很容易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
 
  阅读肖培东老师的课例《美丽的颜色》,我惊叹于肖培东老师巧妙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文字里愉快地畅游,惊叹于肖培东师能将酣畅淋漓地朗读和文本理解自然融为一体,惊叹于肖培东老师水到渠成地随文进行文体学习指导……
 
  肖培东老师在语文湿地年会上执教的《美丽的颜色》一课,教学设计如下:
 
  一、猜问题,老师会对课文提什么问;
 
  二、读对话,品味“美丽的颜色”;
 
  三、探写法,理解传记写作的特点。
 
  课例分析
 
  9月,
 
  是丰收的时节
 
  在第一环节中,肖老师以“猜猜老师会对课文提哪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学生依次猜出这几个问题:美丽的颜色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说这个颜色是美丽的?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肖老师依学情反馈,顺势而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带领学生找寻文字背后的人物精神,进而探寻作者写作的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肖老师抛出问题:老师其实想问的是,《美丽的颜色》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师生一起思考、归纳阅读人物传记的基本方法——读名人故事,更要感受故事中的精神品质,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在第三环节中,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传记写法上的独特性——大量引用居里夫人原话增添传记的真实性。教学的最后环节又回到文体学习方法上来——学习传记,既要明白其生动性,又要了解其真实性,要能读出传记写法的特点。
 
  一堂好的阅读课,总是能够将文体学习方法放在首位。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一篇,知一类”,文体学习方法会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心里。
 
  这堂课的高潮部分当属第二环节——读人物对话,品味“美丽的颜色”。
 
  学生找出文章中三次出现“美丽的颜色”的句子,肖老师安排了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对话读了几遍,效果并不理想。肖培东老师巧妙追问女生:“你感觉现在的朗读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的样子?”,追问男生:“作为先生,跟妻子讲我不知道应该是什么语气?”……这些问题引发男生和女生的思考、交流,通过多遍读、思、悟,学生渐渐明白居里夫人是女神级别的科学家,她是温婉的、沉静的,相濡以沫的丈夫皮埃尔和居里夫人说话的语气是充满爱意的,他们对镭的出现是怀着像孩子降生般的无限憧憬之情的。所以那个夜晚,那个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当镭跳动着淡蓝色荧光时,屋子里是宁静的,这是属于科学家夫妇的温情、浪漫的美丽一刻,没有狂喜的呐喊,没有激动的泪水,有的是热切的凝望,和静静的流淌在心头的欣喜。
 
  于是,学生从“真想知道”中读出居里夫人对镭的无比期待,从“比埃尔”三个字读出她对丈夫的信任和爱意,从“看哪……看哪!”读出梦幻般的陶醉。朗读环节的最后,肖培东老师归结出一个金句:在每一个美丽的奇迹背后,都有一份美丽的人性;淡泊名利,宁静,寂寞,淳朴,这才是这些美丽颜色背后的精神支撑。接着同学们多遍齐读:看哪……看哪!
 
  在这个环节,肖培东老师用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能找寻到文字发出的细微声音。肖培东老师文本细读、语言细品的能力,让人折服……
 
  感悟反思
 
  9月,
 
  是温暖的时节
 
  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缺少了对语言文字的咀嚼,语文课就失去了最本真的东西。”对此,我深有体会。提升语言感悟力、文字咀嚼功底,将会是我作为语文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作
 
  者
 
  简
 
  介
 
  张春娥
 
  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学科带头人,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随州市“2▪1▪5”名师培养工程优秀学员,随州市首届教育培训师学员。
 
  获奖情况:
 
  随州随县初中语文教学比武一等奖
 
  随州市录像课比赛一等奖
 
  随州市高效课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湖北省省级优课,部级优课入围
 
  论文《那些年,那些事》获中国班级文化论坛论文一等奖
 
  专题报告《掬水饮泉,静源流深》获一致好评
 
  教育追求:
 
  读更多好书,上更多好课,走更多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撰稿/张春娥
 
  编辑/韩茹冰
 
  审核/刘行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