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例分析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新课导入
 
  通过让学生朗读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文,引导出同样描写秋景的《野望》,并展示作者王绩的生平简介。
 
  【二】朗读古诗
 
  要求:两人一组,互相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舒缓)。
 
  (学生活动:两人一组互相朗读,然后进行展示,由学生进行点评。)
 
  【三】翻译古诗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对诗歌进行翻译,了解全诗大意。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展示,由师生进行补正。)
 
  【四】赏析诗景
 
  要求:第二、三联描绘了远望所观的田园风光,请从中选取一个景物,按照格式作赏析。
 
  格式:作者远望看到了(怎样的物/人),这样的物/人(具体描绘其形态如物的颜色、动静,人的神态、心理等),这样的田园风光是()的。
 
  教师示例:诗人远望看到了斜照树林与山岭的落日,这样的落日圆圆地挂在山、林上空,虽然已是黄昏时分,但散出的光芒依旧夺目:给青黄交错的树林镀上了一层浅浅淡淡的金色,也给绵延起伏的山岭镶上了一道若隐若现的金边。这样的田园风光是宁静优美的。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动笔描绘,然后进行展示。)
 
  小结:诗中的田园风光是美丽祥和的。
 
  【五】品悟诗情
 
  思考:田园风光如此美丽祥和,那可否用下面的词语使景色更加明丽和乐呢?为什么?
 
  要求:2-4人小组讨论,注意联系诗人经历分析,然后进行分享。
 
  树树皆金色(树林都染上了淡金光芒)
 
  山山唯清晖(山岭都镀上了清亮光辉)
 
  牧人随犊返(牧人跟随牛群回返家园)
 
  猎马逐禽归(猎人骑马追逐飞鸟归家)
 
  学生发言:
 
  ①“秋”字更能凸显诗人被罢官之后的苦闷惆怅②“落”字更能表现诗人被罢官后的郁闷失落③“驱”字更符合诗人被朝廷强制罢官后的些许愤懑④“载”字则反衬出诗人没有载誉荣归故里的残酷现实与几许不甘。
 
  教师点拨:诗人眼前的田园风光虽然美丽祥和,但诗人的内心却不是与景色相一致的宁静淡然,反倒因为被朝廷罢官而苦闷惆怅、郁闷失落,甚至还有几许的愤懑与不甘:所以,诗人的内心并没有完全融入到田园生活中。
 
  【六】走近诗人
 
  思考:
 
  1.诗人无法融入田园生活的心态在诗歌的第一、四联中有体现吗?怎样体现的?
 
  2.诗人既然无法融入田园生活,为何最后还要说“长歌怀采薇”呢?(展示“采薇”原型伯夷叔齐的故事,帮助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诗人的身体虽然已经回归田园,但是内心仍被功名束缚;既无法在仕途上展现心中抱负,也没能在田园里没有找到心灵依托:注定了诗人的内心彷徨苦闷、孤独落寞。
 
  【教例评析】
 
  《野望》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13课唐诗五首的第一篇,是隋唐之交的诗人王绩的名篇。这篇教案是本人执教的一次公开课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略有出入——主要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课上没有圆满完成。此次教例评析,主要依据余映潮老师所提倡的“好课”设计的五项基本要求即课文研读、教学思路、课堂活动、能力训练、积累丰富五个方面来进行,以下的评价将从旁观的第三人视角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评析。
 
  在课文研读方面,对于《野望》一诗的理解,从表层的诗意、诗景到深层的情感以至诗人内心的理解,都是比较到位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到了《野望》一诗中诗人的内心情感与诗中的田园美景是存在隔阂疏离的,这是理解诗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关键;而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情与景的隔阂,在教学设计当中通过换词品析的活动喻教师“联系诗人经历”的点拨,学生慢慢就可以体会到这种情景隔阂与差异的存在。
 
  在教学思路方面,设计清晰:从诗歌的朗读、翻译逐渐深入到诗景的描绘、品悟直至最深层的对诗人内心的理解,由浅入深,步步紧扣。但整体环节设计过多,导致最后未能够按照预想完成所有环节,应当简化个别环节,比如最后的走近诗人可以把两个问题简化为一个:从首尾联诗句来看,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
 
  在课堂活动方面,朗读、写作、品味语言、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多样,比较丰富;在活动指导上,都有具体的要求、格式与适时的点拨,学生可以很快进入活动当中。但小组合作讨论的活动略多,应有所变通。
 
  在能力训练方面,对于朗读能力的训练,仅仅停留于读准字音与节奏上,要求过于简单,可在诗景的描绘与感悟环节加上学生的有情朗读,这样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对于写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诗中的田园风光进行描绘,考察了学生的写景能力;对于语言品析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换词法进行,考察了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
 
  在知识积累方面,学生对于情感与景物的关系的理解,应该有了新的认识:情与景既可以交融在一起,也可以存在隔阂疏离的关系。对于理解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应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诗歌的理解,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
 
  综合看来,此篇案例五项基本要求基本达标,但在教学思路与课堂活动上均有欠妥之处,如能进行改善,定会是一篇完美案例。
 
  AUT
 
  关于作者
 
  覃士伟,广西民族大学文艺学硕士,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光谷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校刊部编辑。
 
  论文《浅谈七年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获得2016年全省中小学德育论文征文活动一等奖;获得2017年东湖高新区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所写《德不孤,必有邻》获得2018年“帅作文”杯中考同题作文大赛二等奖;辅导学生多次获得“楚才杯”作文竞赛二、三等奖。
 
  教学信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星空。
 
  撰稿:覃士伟
 
  编辑:申琛
 
  审核:刘行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