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文│陆亚芹
 
  【老师】同学们好,大家去过西湖吗?有人去过,有人没去过,没去过也都听说过。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浓妆淡抹,摇曳生姿。不过,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西湖的雪景又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领略西湖的雪景。
 
  【板书:湖心亭看雪张岱】
 
  【老师】上课前,老师已经提前发放自学任务单和导学案,那么就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如何呢?下面有请我的小助手(学生0)来对大家进行检查。有请。
 
  二、检测自学情况:
 
  【学生助手】我们先来看第一题,它们的读音分别是
 
  崇祯(chóngzhēn)更定(gēng)张岱(dài)一芥(jiè)
 
  毳衣(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强饮(qiáng)其中更是多音字,还有个读音读gèng,可以组词更有,其他的,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有。
 
  【学生助手】谁来说说看?
 
  【学生1】我认为最后一个应该读qiǎng。
 
  【学生助手】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2】我也认为读qiǎng。然后我进行补充说明一下,这个字为什么读qiǎng,这里是表示勉强尽量的意思。
 
  【学生助手】感谢你们的纠正和补充,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翻译题。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
 
  ②舟子喃喃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喃喃地说:“别说相公你痴情,更有像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同学们翻译不一定和我完全一样,不过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符合信达雅原则。
 
  【学生助手】再来看看这题。
 
  请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是这么写的:张岱在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仅供同学们参考。同学们只有抓住要点即可。
 
  【学生助手】现在,我们一起看最后一题,谁愿意为我们来朗诵第一段做个示范?
 
  【学生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掌声)
 
  【学生助手】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学生2】我觉得他读的太好了,他有注意到标题和作者,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字音咬的很准,节奏划分很到位,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学生助手】感谢你的点评,那么就让我们向【学生1】学习,一起有感情地读出第二段。
 
  【学生】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生助手】对于本文的基础知识,我们已经掌握,但就文章的理解还存在疑问有待探讨,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希望老师能够加入。
 
  【老师】感谢【学生助手】同学的协助,通过上面的活动,说明同学们的自学很到位,就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老师进行了汇总,形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是1、整体感悟,了解作者性格。2、细心品读,揣摩雪景意境。(重点)3、把握细节,体会故国之思。(难点)现在我们齐读目标。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悟,了解作者性情。
 
  2、细心品读,揣摩雪景意境。
 
  3、把握细节,体会故国之思。
 
  【学生】齐读。
 
  【老师】让我们带着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四、实施目标
 
  任务一:浅吟低诵,寻独行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在‘大雪三日’‘更定’‘独’去看雪?”从而你看出作者怎么样的性格?
 
  【投影:问题1、为什么选择在“大雪三日”“更定”“独”去看雪?】
 
  #放声朗读,独立思考#
 
  【老师】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1】我觉得这里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思想和性格。
 
  【老师】好,请将你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学生2】题目中提到“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从选的这个时间节点来看,比较奇怪,我觉得这里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老师】好,请将你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了?也请你把你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清高自赏、超凡脱俗、孤独寂寞。
 
  【老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张岱是如此特立独行、不随俗流,他独自将他的船向湖心亭划去,在这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让我们在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任务二:细心品读,赏奇景
 
  出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老师】让我们一起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老师】这是千古名句,历来被人们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也来赏析一番,让我们进入细心品读,赏奇景环节,请同学们先自己品读,然后和同桌之间交流你的所思所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请以“我认为
 
  写得好,写出了”的形式。
 
  #放声朗读,对子交流#
 
  【老师】谁先来赏析?
 
  【学生1】我认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得好,给人一望无际,广边的感觉。
 
  【学生2】我觉得“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了一幅雪夜出行图,两三粒写出了舟中人的渺小,反衬出空间的渺小,天地的浩大。还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很整齐,有层次感。
 
  【老师】请就你的赏析出意境读出来,可以吗?
 
  【学生2】我试试看。(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3】我赏析的是前一句,我觉得天与云与山与水这句一连用了3个与字,将天空、云层与湖水联系在了一起,白茫茫的,浑然一体的呈现出来。
 
  【学生4】我认为舟中人两三粒写得好,因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用夸张的手法将大自然苍茫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这里还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让我看到湖心亭特有的景色。
 
  【学生5】我觉得湖心亭一点写得好,偌大的亭子在湖上变成了一点,不仅反映了湖上雪景之壮丽,也写出了湖中一点,四周万物俱绝,舍我其谁,除了我,没有人能够领会雪景的孤傲的这种情感。
 
  【老师】这如同学们说提到的,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这样一个天地苍茫,人之渺小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在是太奇妙,我们来配合读一下,女生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再次感受一下。
 
  板书:天人合一
 
  【学生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学生男】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老师】让我们把语速放慢些,轻缓些。再一遍。
 
  【学生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学生男】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老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张岱要独往湖心亭看雪,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当他接近湖心亭的时候,发现亭上早有了人。他们是何许人也?和张岱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为何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小组共读,探痴情。
 
  #组内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1】我觉得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对山水的痴情,但我在预习的时候,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文章开头写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明朝的年号,但他这件事发生于清朝,这里就隐藏着作者的另外一种意思,那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学生2】舟子喃喃曰,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说他是痴的,我认为舟子是对他的不理解,他选择大雪天去湖心亭看雪,正反衬出张岱的超凡脱俗、遗世独立还有高雅情趣。
 
  【学生3】我更正之前同学的观点,文中的崇祯五年属于明朝年号是对的,作者去湖心亭看雪时明朝还没有灭亡,写时是在清朝年间。所以,不能说发生在清朝。
 
  【学生4】我觉得痴是痴迷的意思,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趣,痴迷于天涯遇知音,还有对故国的眷恋。
 
  【学生5】我们组讨论的意见是,当时是动乱时期,而张岱早年喜爱繁华,是富家公子,醉情于山水。这里就可以看出他对前尘往事的追往,这里就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和苍茫之感,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老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15年,让张岱久久不能忘怀的非奇景也非异事,而是那追念故国的痴情。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去体会他对故国的不舍和眷恋。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学生1】文章中里提到作者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的,那为什么后面出现了舟子呢?
 
  【老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解惑?
 
  【学生2】我认为这里的独,是讲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看雪的只有他一个人,而舟子是帮他划船,舟子不能陪他看雪。
 
  【老师】说明舟子和作者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在思想上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作者才说是独往。
 
  【学生3】我感到疑惑的地方是文中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为什么要问他姓氏,且为什么回答是金陵人呢?这边是否显得突兀,多余呢?
 
  【老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解惑?
 
  【学生4】金陵是明朝时期的旧时国度,而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明朝已经灭亡了。这里提到金陵就隐藏着作者对故国思念的情感。
 
  五、课堂作业
 
  【老师】自古风花雪月最能引起文人墨客的情思,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有位诗人叫柳宗元也遇到了一场大雪,从而写了千古绝唱,那就是《江雪》,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学生】(齐背)
 
  【老师】这首诗中也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那么,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老师】谁先来分享你的想法?
 
  【学生1】《江雪》在描写运用的是烘托的手法,在表达情感上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的手法,本文表现了对故国的哀愁之感。
 
  【学生2】我对上一位同学进行补充,本文还有超然脱俗的情感。
 
  【学生3】《湖心亭看雪》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体现作者脱俗自赏、超然的情感;《江雪》则是用烘托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学生4】我觉得《湖心亭看雪》还有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遇知音的欣喜。
 
  【学生5】我觉得《江雪》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从视觉着手;而《湖心亭看雪》中“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这里是从听觉着手的。
 
  【学生6】我觉得在手法上还要补充一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学生7】我找的角度和前面的同学有所不同。《江雪》孤舟蓑笠翁这里的孤就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是孤独的,是一个人在看雪。而《湖心亭看雪》作者虽然是独自去看雪,但是在亭中遇到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有一种天涯遇知音的感觉,相对而言,作者心灵得到了慰藉。
 
  六、课堂总结
 
  【老师】通过刚刚的讨论,可见同学们已经读懂了作者。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在不得意时,往往会寄情于山水之中。在山水之中去寻找心灵的归依,去寻找心智的独一。
 
  七、课后作业
 
  【老师】通过本节课,我相信同学们对张岱已经产生了兴趣,在这里,我向同学们推荐他的两本著作《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和他来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并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来结束本节课。准备。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