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要“动听”

  课要“动听”
 
  ——《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有感
 
  读完于漪老师在《生命的灯火》一书,准确地说是认真的读了三遍。掩卷沉思,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要追求“三动”境界。之所以说触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好。
 
  于漪老师说:语文课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境界,雁过无声还是感情搅动留下不尽的思考?当然是后者,这是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把语文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把课教的有情有义,有声有色。于是,于老师提出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即,动听,动情,动心。
 
  在于老师的“三动”境界中,最让我受启发的是“课要动听”。记得当时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很是纳闷,动听、课要怎么个动听?歌要唱的动听,声音要动听,读书要动听等等,这都能说出个所以然。课要动听,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迫不及待也可以说是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赶紧往下读,读一遍再读一遍,读了3遍还舍不得放下书本。原来,动听的课堂真的是这样的愉悦、快乐!而我恰恰在这方面做的不好。
 
  怎一个“动”字了得?纵观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语文课让学生看文本,看黑板上的书写,看画面,听教师的讲述,引导,听多媒体中播放的种种声响,实现特定的求知目的。许多事例说明,听的能力强的学生,会听课认真听讲的学生,求知的质量比不善听的要好得多。听什么?于漪老师说,与“看”一样,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其次是怎样输送这些内容,怎样传递到学生的耳中,使学生有愉悦有快乐。学生有了这种感觉,对听产生兴趣,听的能力也会随着专心致志而日益提高。
 
  我特别喜欢于老师这句话“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教师的语言应该有磁性的魔力,对学生有吸引力,牢牢吸住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动脑动心,在求知的海洋中搏浪前进。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了。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如何使自己的课动听?于老师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语言艺术起特别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语言的底线是必须清楚明白,不含糊其词,通俗易懂,不佶屈聱牙。一是要求老师在“透”上下功夫,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如指掌,懂得抓住那个节骨眼儿一点就通。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就能深入浅出,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二是有赖于遣词造句的能力。要善于用最常见、最鲜明、最易听懂的有关词语表情达意,深者浅之,难者易之,生僻的,易有歧义、易引起误解的少用或不用。三是注意清除语言中的杂质(个人觉得尤其是才上岗的青年教师,当然也不乏老教师)。坚持讲普通话,不能加一些不三不四的时尚用语、网络语等,要避免重复啰嗦“这个。那个”等口头禅。(记得,曾经听几个年轻老师的课,一节课能说34个“嗯”,17个“哎”,而且是公开课。多次提醒并纠正。后来这两个青年教师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在全县达标课晋级中获得一等奖)清除口语中的杂质,净化语言,努力做到吐字准确,声音响亮,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是一词”,学生听起来就愉快,接受起来就方便。于老师特别强调,教师讲课的语言应该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炼字炼句,有文化含量。
 
  之所以说这个章节对我启发很大就在于,我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文化含量不高,很是内疚羞愧。就像于老师所说:教师说来说去就那两句话,用来用去就那些可怜的词语,语言干瘪枯燥,学生真实如同嚼蜡,提不起精神,感到厌烦。姑且不讨论我的课堂是不是让学生感到厌烦,但是我很清楚我的语言匮乏是我课堂教学的短板,一直很清楚,却一直没想办法改掉,没做行动的研究者。读了于漪老师的三动境界,到真实触动了我,要学习、要改变、要努力,要让自己的课堂动听。
 
  是的,语文课就应该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表情达意的魅力。典范、优雅、深邃、隽永的文字固然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而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用语,在课堂与学生交流思想、剖析作品、启发思考、撞击心灵的语言同样要讲究生动优美,有文化含量,有文化品味,对学生期潜移默化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又如何使语言有文化含量?一是注意积累词语,掌握大量的词汇。汉语的词汇丰富如海洋,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又吸收了各民族与外来语中语言的精华。它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思想感情的精密度,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平时广为采撷,认真储存,善于运用成语、俗语、专业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语言的风采就会大增。二是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注意句式的变化,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比如,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适时地反复、强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句式参差有致,听起来就自然和谐。三是用心提炼,能抓住课文中的精髓、要害、关键,抓住文句、段落中的关节,要言不烦,一语中的。挤去水分,显露语言的要义。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三尺讲台方寸地,教师语言发挥的作用往往能超越时空,在学生心中弹奏,经久不衰。语言的闪光来自思想的深邃,语言的激昂慷慨来自感情的激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必须跟要求学生一样要求我自己,大量积累词汇、掌握和运用修辞手法、用心提炼语言的要义,炼字炼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让自己的语文课有文化含量,有灵光,也能靠近于漪老师说的“动听的课堂”!
 
  “语言不是蜜,可以粘东西”,改变,从现在开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