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空杯”心态做学习型家长
最近我在读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杯子必须空了才有用,心如果充满着各种信念、教条、主张或别人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创意,它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
突然想到了《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内容: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房子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住进去;杯子中间是空的,才能装进水去。克里希那穆提和老子两位大智者都很认同“空杯”的原理。
其实,我们做家长,更要保持“空杯”心态,做一名学习型的家长,做一名因“孩”施教的家长,做一名有自己独特教育方法的家长。
1
保持“空杯”心态,才能听进去别人的合理化建议
从教20年来,难免会碰到一些家长,他们认为自己学历高,见识广,是行业精英,对小学老师提出的教育孩子的合理化建议完全不放在心上,配合老师的工作也只是嘴上应付一下,内心压根不愿意接受。更有甚者,对老师的教学“指手画脚”,只显得自己“能行”。
最近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家长?因为一个人心里满满的全都是自己的东西,谁讲都没用,学什么都没用。
讲个例子: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苏格拉底,有一天来了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要跟你学习。老师问你都会什么呢?这学生讲自己这会那会都会。苏格拉底说我可以教你,但是你得教两份学费。这学生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第一份学费,我得先把你脑子乱七八糟的满满当当的东西给清除掉,这很浪费时间。第二份才是我来教你。
如果家长心里面全都满满当当,都是自己的东西,那别的什么东西都进入不了他的内心,老师讲再多的好建议都是白费力气。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还说“术业有专攻”,家长不听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只能说他心里的杯子装得太满了,需要放空一些,才能保持“空杯”的状态。
当然绝大多数家长都清楚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也在用实际行动支持老师的工作。他们深知支持老师,就是支持自己的孩子。只有孩子、老师、家长三方形成合力,孩子才会进步更快。
2
保持“空杯”心态,需要在行动中落实
有不少家长和我抱怨孩子一点儿都不喜欢读课外书。我问家长,您在家读书吗?家长摇头。我建议家长们要多读书,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氛围。
过段时间,再和这些家长聊天,有些家长已经开始捧着书读了,有些家长开始给孩子读绘本了,有些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了......这些家长都是执行力很强的人。
但还有一些家长依然迷茫、彷徨,依然在吐槽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从在行动中落实。
家庭教育一点儿也不难,你想让孩子养成怎么样的好习惯,自己做好榜样即可。家长想让孩子爱上读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先拿起书来读。
方法都告诉家长了,执行不执行就要看家长自己了。这时,需要家长保持“空杯”心态,比如戒除自己以前刷剧、看抖音、打游戏等坏习惯,用节约出来的时间读书。
人只有定期清除“心理空间”,才有足够大的“心理内存”。
3
保持“空杯”心态,可以和孩子平等对话
我最近在跟水寒老师学《论语》,复课前一直在听水寒老师讲课音频。5月11日是复课第一天,我在学校忙了一天,回家后本来想休息。儿子告诉我:“妈,我们班小刘同学在疫情期间把《论语》都学完了,还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我们语文王老师都表扬他了。你的《论语》学完了吗?你可不能输给我们班小刘啊!”
我听了儿子的话,用凉水洗了把脸,继续听水寒老师讲课。听完后,很有成就感。感谢儿子,让我战胜了惰性。
昨天,我又在樊登读书买了《樊登讲论语》精品课。两位老师讲论语轮换着听,先了解意思,再慢慢体会,接着熟读成诵,反复揣摩,结合实践,修身养性。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我想说:”孩子不必不如家长,家长不必贤于孩子。”
4
保持“空杯”心态,能创造独特的教育方式
亲爱的家长们,不管你读了多少育儿类的书,不管听了多少育儿专家的课程,不要拿来就用,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意,孩子也会模仿学习。
我一个朋友,他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品学兼优。他每周给女儿出测试题,试题包含课本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历史、地理、法律、古诗等方面的内容,测试方式有口答和笔试等。他自己出题,自己做答案,自己批改,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顽强的毅力,一般家长都不愿意下这样的功夫。
其实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差距。
家长持之以恒地付出,长此以往,总会有收获。
最近我读《道德经》、《论语》,读克里希那穆提,读培根......突然发现,古往今来,大道理就那么几条,只是大家分成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而已。
保持“空杯”心态,我们会成为更完美的自己,更会成为和孩子一起进步的家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