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四法”备战中考文言虚词辨析
杨柳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考查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三.考查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比如文言断句)。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者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初中阶段以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为主,淡化用法,重在理解。命题一般为客观题居多,并注意与课本中的结合。对于实词,我们要能辨别它的意义;对于虚词,主要是要辨别它的用法。要知道,绝大部分虚词在不同语境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所以,对于文言虚词的复习,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当然,也不必过分担心。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现为大家归纳出备战中考文言虚词复习的“三步四法”,以供参考。
第一步.立足教材,系统归纳
首先,我们要立足教材,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尤其要重点辨别虚词“之、其、而、已、于”在课本中的用法和含义。
【之】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代词,代“曹刿”。
② 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 学而时习之(《论语》)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④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音节助词,无义。
⑤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作动词,译为“到”“往”。(某人)去某地”。
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⑦ 马之千里者(《马说》)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能跑千里的马。
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结构助词,译为“的”。
⑩ 公将驰之。《曹刿论战》代词,代指齐国军队。
⑪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这,此。
⑫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代词,可译作“这件事”。
【其】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
②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③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 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⑦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连词,表选择,译为:“是……还是……”
【而】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③面山而居。表修饰。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以】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此处可译为“因为”。
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此处译为“按照”。
③ 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此处可译为“凭借”“依靠”。
①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译作“拿”、“用”。
②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③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表示结果,此处译为“以致”。
④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相当于连词“而”,不译。约定日期送还。
⑤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作动词(属于实词)用,译为“认为”。
【于】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此处可译为“在”。
②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此处可译为“从”。
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引出动作的对象,此处可译为“给”。
④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
⑤ 受制于人。介绍行为主动者,译为“被”。
⑥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表处所,译成“在……中”。
建议大家,备考文言虚词首先一定要回归课本,以课本为依据,掌握课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用法,以及它们不同意义的典型例句。面对存在争议的虚词释义,要勤查词典勤翻书,以最新版语文教材上的注释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复习的时候,我们提倡回归课本,但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句子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内在的规律,从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
“而”用作连词的时候,常用于表示转折、顺承、修饰、递进、并列、因果关系。
表转折。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前后的意思相对或相反
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表并列。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而”连接的成分一般不分主次。
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第二,要注意对比区分。学会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以《北冥有鱼》中的“其”字为例。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前两个“其”为连词,表选择,译为:“是……还是……”;后一个译为“它”,代指鲲鹏。)
在考试时,我们在牢记课内重点虚词用法的基础上,可以以这些典型实例作为参照,逐一代入,排除筛选。与此同时,因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灵活多变的,在不同语境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所以我们在积累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语境,灵活地推断。
第二步.结合语境,灵活推断。
那么,我们该如何根据具体的语言坏境辨析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法:
方法1.整体着眼,先译后推
需要判定的虚词通常上下文语境完整,如果对于虚词的含义把握不准,建议跳过单个词语,先理解句子,然后反推虚词的含义。比如很多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用到的一句台词“何罪之有”,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有什么罪呢。“何罪之有”,翻译成“有何罪?”结合先前的知识储备,那么我们自然就能推断出处“之”在这个句中的作用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拿捏不定的时候,我们不妨先理解句子,然后反推词义。
方法2.因文定义,对比区分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中的“则”是翻译成“如果”,用作连词,表假设呢?还是用作连词,表因果,译为“于是”“就”?它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的“则”是否一样呢?联系上下文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跟《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于是,就”不同。
方法3.观察位置,兼顾语法
有时候,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不同位置,我们就可以对其含义加以区分。
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而”放在句首通常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再如“其”,做副词的时候放在句首或句中,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
当然,单靠位置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靠不住的,观察文言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只能作为我们判断虚词含义的一个依据。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
接下来,我们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虚词“之”为例,告诉大家如何借助语法分析,判定虚词意义。
第一组:(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2)“暮寝而思之。”(3)“燕、赵、魏、韩闻之。”
第二组:(4)齐国之美丽者也。(5)臣之妻私臣。(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7)闻寡人之耳者
第三组:(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9)臣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0)王之蔽甚者。
通过观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词“之”在句中的位置,结合基本的的语法知识,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1.“之”被放在动词后面的时候,通常用作代词。可以指代具体的人或者物以及事件。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之中的“之”是指徐公,“暮寝而思之”的“之”是指妻子客人都说我比徐公俊美、但事实上我并不比徐公美的这件事,而“燕、赵、魏、韩闻之”之中的“之”是指齐王听从邹忌的建议积极纳谏的事情,这些句子中的“之”都是用作代词。
2.“之”前后都是名词的时候,一般被翻译为结构助词,“的”,有连接前后文的作用。
比如“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这些语句之中的虚词“之”前后都有名词,像“齐国”“臣”“妻”“客”“耳”“过”等这些名词,这时的虚词“之”都作机构助词,被译为“的”。
3.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第三组中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臣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之蔽甚者”,这些句子之中,虚词“之”被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前后连接在一起,因此一般不翻译。
所以,靠位置判断虚词,还要兼顾语法。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辨别“主谓宾,定状补”。
方法4.牢记句式,类比迁移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构成固定句式,不需要单独译出。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例:1.多于。译为“比……多”,此处的“于”,便是“比”的意思。2.是以。译为“因此”,那么“以”在此处的含义是“因为”。3.“……之谓也”解释为“说的就是……”4.“何……之有”翻译成“有何……”,3、4句中的“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所以,掌握相关例句,再进行类比联想,迁移拓展,有助于我们迅速辨析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第三步.借助习题,总结归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虚词堡垒,关键还靠平时的积累和总结,需要有丰富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当我们记住常见用法后,再辅以丰富的练习,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自然能够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备战中考文言虚词辨析,我们要牢记上述“三步四法”,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学会结合语境判断准确含义,在牢记典型,掌握因文定义的方法后,在辅以大量练习,不断归纳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应考能力和自身的语言素养。
(作者系湖南长沙中学教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