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而教,为美好而育——《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读后感

    【心得分享二】
    为生命而教,为美好而育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读后感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蒋博

 
    初读本书的标题,总能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生命。今天的这篇读后感,就先从这两个词谈起。
    自己从初中起给自己定下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目标,或者叫职业规划,以至于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两批次八个志愿都只填写师范大学,一时间同学都觉得我对于当老师真是情有独钟。自己顺利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长沙这一教育强市较为优秀的初中学校教书,担任班主任、语文老师,三年后的今天又担任年级组长。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作为学生受教育到作为师范生从事教育学习,再到从事一线教学,自己似乎都与教育密不可分,这种紧密程度是这个社会许多人、许多职业远不能及的。所以,自己也自诩自己是个教育者,自己做的事就是教育,读到“教育”这个词总让我亲切。
    再谈生命,总觉得这个词其实距离自己不算太远,但似乎也不近,至少在职业生涯之初没有把生命与教育直接联系起来,与自己联系起来。从教以来,生命这个词真正出现在脑海,是听闻某学校的学生跳楼那一刻,讨论甚嚣尘上,就听到有同事说她曾经的学生也跳了,那一刻突然发现生命这个沉重的词离教育那么近,离我那么近。当然,这不是这本书里谈到的教育。
    时间流转,送走了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班,再一次从初一开始进行一个轮回,自己也在思考,自己是否对得住上一届学生,所谓对得住,就必须要明确自己从事的教育是好教育。如书中所言,好教育,一定要有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仅只是智力训练,要有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以及充分得体的自我价值认同;自我价值认同,也就是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追求,尝试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人际关系的原则应该是向上向善的,避免那些邪恶堕落的力量。这一刻,我犹豫了,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到这一点,毕竟这对我提出了太大的挑战,甚至是教育现实提出了太大的挑战。
    所幸,在书中的第二章我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自我的慰藉。教育是对人的成全,人是不断生长的,而非预成的,教育这一行为让人发展,荡涤心灵,贞立人格,理解爱,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过去的三年里反复出现,自己的初心未改,自己将心比心,真的让这些学生从幼稚与懵懂走向了逐步成熟,这是不可否认的,也不用否认的,毕竟,自己热泪盈眶在讲台之上,一定有着精神感召的魅力;自己娓娓诉说名家先贤于课堂之上,一定发掘着那份向上生长的力量。原来,教育与生命不止于生死,更在于日常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之中。所幸,这三年,我一直陪着那批孩子,他们一直同我一起成长,这不仅仅是教师这一职业属性的内在需求,更是教育、教育者的共同社会责任。
    除了自我安慰,更多的是自我反思。
    书中言,“教育孩子是我们所有事业中最重要的事业”,这种重要性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但同时,这种重视也造成了当前家长对于教育普遍焦虑,甚至是过度焦虑。同时,作为教育者本身,也的确存在这种“焦虑”,有时,当“焦虑”达到极致后又迅速划向“推诿”,这当然是两个极端,而过往的教育中,这两点都清楚地出现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
    时至今日,细读此书,其中有三句话希望自己能终身秉承,不断内化,与自己共勉,与自己的教育生涯共勉。其一是“教育之于人,既完全可能,又非常必要”,自己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深信教育的可能性与价值,走向教育的路途中难免遇到很多荆棘,但一定不能轻言放弃,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言,“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这里不仅仅有教育的温情,更代表着教育的追求。其二是“人类世代交替,生生不息。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面临的挑战和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和特别需要的气质与品格。”教育从来不是为过往,为现在,教育只面向未来,我们培养人,一定要有洞悉世界的目光,一定要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超前多远,至少要关注我们当下时代教育所必须给予孩子们的一切,这一点尤为关键。其三是“教育是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在语文教学上,我们要明确这一学科所肩负的任务,既不过分解读文学作品,使其富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又不削减文学作品传递的人文性,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生命的美好,让学生去体验、提升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一段无法回头的旅程,教育让这一段旅程变得不同,变得有趣,变得更有意义,所幸,我在这条路上,也会越走越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