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
强健的体魄有助于我们
抵抗病毒,提高学习效率
除了日常锻炼,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呢
今天,由英才班的太极爱好者带大家
居家抗“疫”,传承中华文化
2020年,地球仿佛被摁下了停止键。疫情当前,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做好个人防疫措施和居家学习之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陈玉同学练习太极剑)
保持平和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我喜欢太极,也已经修习整整五年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我的理解里,它不单单是武术的一个分支,更是一种美学、一项身心双修的艺术。
我在太极行云流水的慢动作中感受肌肉的发力,在安静的氛围中触摸自己的存在,这不仅改变了我急躁、遇事容易慌乱的性格,也让我的心态越来越平和。
正如我们2019级英才班的班主任莫道明老师所言,做事亦或是做人,平和的心态都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更应该不恐慌,保持一颗平和心,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和生活学习规划,以最好的状态静待雨后的彩虹。所以我想,面对这次疫情,或许我喜欢的“太极”能做些什么。
太极助力抗击疫情
3月6日,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印证。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印发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四版)》,其中在“确诊病例恢复期治疗方案”的“其他治疗”中提到:“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穴位贴敷、针灸、八段锦、太极拳、呼吸导引操、气功康复、运动锻炼、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太极拳被列为其中。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刚刚在家打完一套太极拳。顾不上换衣服,我赶紧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太极不同于其他有氧运动,它能做到能量的补充。练习太极时,一招一式中虽然在利用肌体内的能量,但与此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身体内所需的能量。
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小学的时候,长时间的贫血让我在生活和学习上心力交瘁,也难以进行剧烈运动。而“不剧烈”的太极极大地帮助了我,让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改善了我的健康问题。
居家抗“疫”,强健体魄
太极能增强心肺功能,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肺脏吸氧排毒能力和提升自身免疫力。特别是现在防治新冠肺炎病毒期间,增强心肺功能和提升自身免疫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宅”家抗疫期间,我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练太极。一般完整地练一套太极拳大概要五分钟时间,期间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通过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吸氧呼出二氧化碳的次数,确保气体充分交换,相对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而相对缓慢连贯的动作可以让身体每一处都达到锻炼的效果。所以在这个漫长的寒假,我的身体一直都健康,精力也很旺盛,学习效率并不比在校的时候差。
(太极常用的腹式呼吸方法)
传承“太极精神”,弘扬中华文化
除了立竿见影的锻炼效果,这项古老的运动更吸引我的是它本身包含的精神追求。太极追求着处处求圆,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怀,也讲求顺乎自然,含蓄、贵和、不争的博大胸襟。在这蕴含着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招一式中,表达的正是以柔示弱又海纳百川、坚贞不屈的民族图鉴:在疫情全球大爆发后,中国慷慨地帮助其他国家开展抗疫工作,在第一时间分享应对新冠肺炎的经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度、包容、悲悯;在对外援助中也保持着适度原则,授之以渔,以大方谦和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泱泱大国风范、责任、担当。这和“太极精神”一脉相承。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在很多人眼中,太极可能“沉闷无聊”,它的内涵精神如璞玉般仅露出冰山一角的微弱光芒,还需要被源源不断地挖掘、普及。
作为一个太极爱好者,我希望太极精神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尤其在各类外来文化、新文化交互激荡的今天,我们更不应该遗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璞玉一方,切琢无疵。放慢脚步,或许是件很酷的事情。
▲
陈玉同学参加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广州市“创尔生物杯”太极拳、械比赛的部分奖牌。
在这个居家抗“疫”时期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
去了解、学习各类中华传统文化
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在充实自己的同时
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