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微笑——《记承天寺夜游》

  编者按:余秋雨说:“东坡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那洒脱一笑中分明挂着无奈的泪痕。他哀而不伤,沉而不落,依然从容行走人世,迎着阳光。“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东坡即如是!
 
  教学设计
 
  含泪的微笑
 
  —《记承天寺夜游》
 
  长沙市北雅中学李华英
 
  含泪的微笑——《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中国文坛,有这么一个人,他胸怀天下苍生,为官不忘造福一方百姓,疏浚治理西湖,留下千古美谈,他有着最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他一生三起三落,饱尝世态炎凉,却能坐看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深谙佛家道家的超然物外。他便是---苏轼!
 
  二苏轼名片
 
  苏轼,是儒释道三种文化浸染出来的文化传奇。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苏轼的相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词从风格上来分,分做豪放词和婉约词,苏轼并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不仅在词方面有大成就,而且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成为宋代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并称苏黄。不仅词作优美,文章也磅礴大气,所以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极高的造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轼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还是书法家,画家,而且在医药烹饪水利(苏堤)等方便都是行家,都有突出贡献。
 
  三经历与个性
 
  昨天我们一起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东坡突围,大致了解了东坡的一生。苏轼的贬谪生涯从43岁经历的一场文字狱开始。他因为反对变法的新党,于是新党搜集他文章中的词句,诬告他对朝廷大不敬,有谋反之心。皇帝下令关去大牢,待日斩首。各方营救都未赦免,当时已经退休在野的王安石上书,王安石是谁?他就是新法变法的发起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一句话,皇帝赦免了东坡,贬谪黄州。看到这一段我曾无数次感叹,这就是我们儒家文化渲染出来的中国脊梁,哪怕是对手,他们都有着英雄对英雄的惺惺相惜。来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个无所事事的闲职。苏轼的贬谪生涯开始了。44-48岁贬谪黄州5年,58-61岁贬谪惠州4年,62-65岁贬谪儋州4年。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常人早已不堪这种沉重打击,何况是曾满腔报国之志的东坡啊,这是生命多么不可承受之重。但他却在诗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将这三段贬谪生涯看作生命最宝贵的财富。确实,这三段贬谪岁月磨砺酝酿出了苏轼一生中最伟大的诗篇,我们再来重温下老师给你们讲过的两首课外诗词,第一首苏轼被贬黄州写下的定风波,有感情朗读。第二首被贬偏远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惠州写下的惠州一绝。从这些诗作里,我们读到了苏轼性格中的两个关键词乐观豁达。但老师想说这种乐观豁达却是含泪的微笑!如何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记承天寺夜游。
 
  四课文讲授
 
  (一)诵文章,掌握字词
 
  (1)从题目可以知道这既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首词,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下面我将文章有感情朗读一遍。我们一起来梳理下重点字词。
 
  (2)当堂巩固: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互相掌握译文和字词,然后pk。
 
  (3)积累与运用
 
  (二)默读文章,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几者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描写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议论、抒情是对记叙、描写的升华。
 
  (三)品读
 
  1.品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明确:欣然,对月色的喜爱。为何?月是高洁的象征,也是孤独者永恒的知己。李白没有知音,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思亲,于是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几乎成了高洁之士的灵魂栖息所。
 
  2.品读:念无与为乐者。
 
  明确:读到了世态炎凉,孤高雅洁。
 
  3.品读:怀民亦未寝。
 
  明确:哪个字用得精巧?一“亦”字写出了我和怀民的心有灵犀,志同道合。这种志同道合,我们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亦”字,包含如此多意蕴,可谓一字之师。不愧大家风范。
 
  4.品读全文写景最精彩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追问:这个句子妙在哪里?(1)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比喻。请分别说出本体喻体。本体是月光,喻体是积水。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空明澄澈。
 
  明确:我们也常说月光如水,泼洒一地。如果单将月光比作水,还不见得多绝妙。这一句妙就妙在,作者在将月光看做是一泓空明澄澈的积水后,继续就着这错觉,写水中的藻荇,让人误以为这真是一泓积水,把这个比喻再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第一句是正面写月,第二句则是侧面写月了。如果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是静谧之美,那么水中藻荇交横就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了。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句表面写月,实则也是写作者心境。这空明澄澈、冰清玉洁通透的月光,何尝不是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啊。
 
  5.品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追问:如何理解这“闲人”二字?
 
  明确:为何说我们两人是“闲人”?表层意思有:1.清闲的人;2.有职无权的人;3.有闲情雅趣的人。而里面包含的深层情感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面对人生逆境的自我安慰,豁达乐观。这种豁达是云淡风轻的莞尔一笑吗?明确。但这种乐观豁达背后隐含了些什么呢?但这种乐观豁达的背后它隐含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我解嘲,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自我疗伤后的洒脱与超然世外。所以说东坡是豁达乐观的,但这种豁达乐观却是含泪的微笑。
 
  (四)品语言
 
  如果说好文章可以浓酽如一壶美酒,那么好文章也可以淡如一杯清水。你觉得本文读来是一壶美酒呢还是一杯清水?
 
  明确:清水!是的,全文,用简约的文字娓娓叙来,不着雕饰描写,采用几近白描的手法。作者为何要采用此种风格呢?对!这淡雅的文风和他淡泊的心境浑然天成!
 
  写作点拨:写作的语言是轻快的,是清新的,还是凝重的,深情的,应该是由要表达的心境与情绪决定的。
 
  在我们细细品读了这篇作品之后,让我们再带上情感朗读一次。
 
  五拓展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首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请大家结合注释,自读诗歌,完成投影上的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1)人初静。时见幽人(2)独往来,缥缈(3)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4)。拣尽寒枝不肯栖(5),寂寞沙洲(6)冷。
 
  (1)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2)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3)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省(xǐng):理解,明白。
 
  (5)拣尽寒枝: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6)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1.本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意境)?
 
  明确:缺月、疏桐、孤鸿、寒枝、沙洲。营造一种凄清孤寂的意境
 
  2.同为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请分析此诗情感与文本情感的异同。
 
  明确:同:孤独。异:文本对孤独的超脱豁达。本诗:孤独中不肯屈从,不从世俗的孤高雅洁。一首是孤独中的坚守,一首是孤独中的超越。
 
  六总结
 
  他经历苦难,却又在苦难中思索,在苦难中超越,在苦难中涅槃。这是一种多么成熟的心态。余秋雨先生如此称颂东坡的成熟,让我们一起诵读,并体味文字的深意。东坡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之所以一直深为后人景仰,因为他不仅是一座文学丰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愿我们既从东坡作品中汲取文学创作的营养,也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战胜一切苦痛与挫折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向这位千古文化伟人致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