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座的第23分钟到第35分钟,虽然只有短短的12分钟,但却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功力的积淀和展现。这是我聆听郝晓琳老师《马说》最深切的感受。
认识郝老师已经好几年了,但只是隔空的一网情缘,每每徜徉在她的QQ空间,感受她的精致生活,感受她的兰心蕙质,感受她的贤惠孝顺,感受她的敬业乐业……觉得她把生活活成了诗歌,活成了我羡慕的样子。
当然,一切仅止于此,我只敢每日静静地仰望、学习、羡慕,却不敢有丝毫亲近的非分之想,像一个小粉丝默默地关注着自己的偶像。
终于有机会聆听郝老师的讲座了,我满心欢喜,充满期待。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每一个都非常精彩,我听得心满意足,意犹未尽。印象最深刻的是郝老师的《马说》,足足听了三遍。
概括起来,这节课给我的强烈感受有下面几点:
一、重互动,拉近距离
开课伊始,郝老师先和听课老师进行了互动:你想“生”出一节创新课吗?你的渴望到了什么程度?
这个互动,了解了听课的“学情”,拉近了老师和听者之间的距离,也奠定了讲座的基调,同时,这个提问也展露了郝老师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优势。
二、妙切入,找准抓手
接下来,郝老师找寻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她通过思考和借鉴,查找资料,找到了一个和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切入点——赏识。
是的,本篇文章虽然产生于大唐盛世,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漫漫岁月,但贯穿其中亘古不变的是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对他人认可赏识的追寻,即使是初中生也概莫能外。
找到这个切入点,学生就容易理解作者,就能深入理解文本,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课堂与生活的壁垒就豁然贯通,课堂自然也就活泛而生动。
三、教方法,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书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着、听着别人精彩课堂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叹为观止,但心中却有深深的谦卑和无助——因为别人的高度自己难以企及。
而郝老师这节课却不是如此,她既让人感觉到高度和深刻,但却并不是遥不可及,因为它提供给听者一个范式——怎样设计出一节好课。
郝老师提供的范式很是实用,首先找到切入点,然后确定框架,最后丰富细节。而框架如何确定,郝老师也给出了智慧的总结:借鉴名师的智慧,多方学习一位名师或者几位名师的课例,反复咀嚼,反复思考,直到了悟、突破。
四、广积淀,博采众长
有人说:“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我深以为然,在我听了郝老师这个讲座之后,我对这个道理有了更深的感受。
76个文档、7个文件夹、两本书,这是郝老师备好这一节课的资料准备,也是她倚马万言的积淀和底气。可以想象:多少个日日夜夜,她都在苦思冥想;多少个晨昏交替她都在细致钻研。看到这里,我感到深深的惭愧,我为了准备一节课曾经做过这么足的功课吗?似乎没有。
一个人如果准备得这么丰富,他(她)不成功,岂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准备得辛苦,所以展示得轻松。因为厚积,所以薄发。这真是世间成功的不二法门啊!这是一节十分钟的微课,也是一个成功启示录,更是一份智慧宣言!
五、巧仿写,练笔赋能
课堂的结尾,高潮再一次荡起。设计精妙的课堂小练笔给这节非常优秀的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郝老师设计了一个推销自己的小练笔,这个练笔既契合《马说》中“伯乐与人才”这个主题,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紧扣时代脉搏,激励了学生。
这个仿写,郝老师给出陈欧的经典广告语和自己下水仿写,新颖的形式让学生眼前一亮,达到了一箭多雕的目的。
一节课,时间很短暂,但留给听者的启示却很长久。不由得想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诗歌。经典课堂的诞生大概都是这样的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