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呢?
“直观描写”怎么理解?
“真实感受”又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来为大家讲解这种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这一次,我们不管别的,先把这个写作方法学透彻。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品,我们要从中学的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文章的写作方法,但并没有理解透彻,更别说运用了,那无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在学课文时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每篇文章都要把一种写作方法学透彻。“学透彻”的标准是什么?是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来进行仿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五自然段就是讲解这一写作方法的最佳范例。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直观描写”就是作者在游玩过程中直观看到的。比如,这一段红色的部分就是作者直观看到的。作者在外洞看到了泉水从哪里流出来,看到了孔隙的狭小,也看到了工人怎么拉船。
“真实感受”就是作者在游玩过程中内心所产生的感受。比如,例文中绿色的部分,是详细具体地写作者在穿过孔隙时产生的独特感受——一种因狭小而带来的压迫感。“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是最值得学习的,因为它很详细,很具体,很生动。如果我们来表现这种压迫感,我们会这样——那个孔隙可小了,躺在船上穿过时会感受到强烈地压迫感——直白地写出那种感觉。和叶圣陶先生的描写一对比,你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具体、生动。用心对比,用心感受。
理解了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只有我们会运用这种写法来仿写了,才能算真正学到家了。我就运用这种写法,来描写一下一次爬山的经历,给大家做个仿写的示范。
金秋十月,冷暖适宜,我们一起去爬山。来到山脚,抬头仰望,只见山峰高耸云天,令人望而生畏。但是,低头一看脚边的台阶,宽窄适宜,整齐平缓,看起来没那么难走。于是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爬山。一路收入眼底的尽是嶙峋的怪石,我们一边欣赏这独特的风景,一边说说笑笑。突然,前面伙伴的脚步骤然停下。我们的欢笑声也随之停止。原来登山的路开始变陡了。有多陡呢?山峰就像一把垂直插在大地上的宝剑。好多伙伴放弃了。我继续向上爬,但是,在这极其陡峭的山路上走,感觉自己好像随时要向后倒下去,我一度怀疑后面有人在向后拽我。看着两侧像被刀削过一样的山石垂直整齐,我内心的恐惧又升级了。我只能在心里默念:“终点马上到,终点马上到。”因为此刻,我已经不敢转身下山了。终于到达山顶了,我感觉自己度过了人生最漫长的十分钟。平复心情后,我放眼望去,被山顶那种开阔的视野,那种独特的风景,那种无法言说的美景,震撼到了!真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否则就错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
红色部分是“直观描写”,绿色部分是“真实感受”,大家认真感受一下。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把你旅游过程中的所见和所感用这种写作方法来写一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