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笑》——《儒林外史》导读课观课有感

  响水县第一初中马海荣
 
  《含泪的笑》
 
  《儒林外史》导读课观课有感
 
  学习心得
 
  3月17日到19日,我参加了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展示暨新教材教学研讨会的培训学习。三天来,名师展示的教学内容、课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不精彩纷呈,个性鲜明。
 
  作为一名初三教师,名著复习成为专题复习中的难点,所以特意关注了几位名师的名著导读课,希望从中发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下面就连云港市新海实验初中张花老师《儒林外史》的导读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精选内容,重点突出。
 
  名著的内容庞杂,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如何提炼名著的内容,将其整合成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名著教学的困难所在。张老师的这节课由知识储备、知人论世(作家、背景)、总体把握(结构)、地位成就(评价)及讽刺手法五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感受、理解、分析、评价讽刺这种艺术手法,可谓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二、指引方法,导练结合。
 
  名著导读关键在“导”,教者通过导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丰富感悟、深化理解,逐步建立正确的阅读底层逻辑;这节课中,张老师首先引用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然后紧扣“讽”“婉”,“谐”“戚”四个字演绎。
 
  “讽”即讽刺艺术手法。张老师将其细化为细节描写、对比艺术、夸张变形三种具体方法,并辅以严监生、周进、范进、胡屠户、匡超人等人物详实的原著语段为例子,具体细致地分析讽刺手法的高妙。
 
  “婉”即客观写实、冷静旁观的讽刺风格。“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张老师让学生通过原著语段体会所有文字只有叙述描写,不发一字议论,表现出的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人物都是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导学过程中张老师适时穿插了两道练习题加以巩固,导练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精当点评,建构价值。
 
  “除了生死,没有什么大事,周进撞号板,这般嚎啕大哭,命都不要了,他活不下去了吗?不是,只是源于对功名的痴狂”。
 
  “儒林众生,或滑稽,令人捧腹大笑;或虚伪,令人忍俊不禁;或无耻,令人不忍直视”,然而,讽刺只是外衣,批判精神才是内核。
 
  ……
 
  这样精确、恰当的点评在课上比比皆是。这样的点评常常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学生本来稀里糊涂的感知瞬间豁然开朗。
 
  如果,导学到此,我们也可啧啧称赞了,然而,张老师的用心可不止于此。
 
  最后,张老师要在“谐”和“戚”上做文章了。张老师以娄公子的“朋友圈”为例,名门之后遍寻名士,寻得的却是谁?附庸风雅的杨执中,自吹自擂,虚设人头会骗取钱财的张铁臂,坑蒙拐骗的权勿用,迂腐僵化的鲁编修,俊俏风流,毫无学识的蘧公孙。一众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笑料迭出,可是在吴敬梓的笔端却透出无限悲凉。
 
  张老师又引出作品第55回“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进一步渲染悲凉氛围。
 
  “谐”与“戚”的辩证处理,至少建构了两方面的价值:一、好的讽刺作品是笑中含泪的;二、讽刺的内核是悲悯的情怀和批判的精神。书是要自己读,才可能知道如何教的。否则,都是空谈。以上,是为观课心得。
 
  名师简介
 
  马海荣响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