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栖云间·读书(17)

    燕栖云间·读书(17)
    文/王海燕
 
    《汉书》中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意思是说与其给孩子留下满箱子的黄金,不如让他精通一经。
    今天早已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因此,古人所看重的经书,我们应放大放宽来理解,可以理解为读书,读一切有益的书,更应理解为读书的精神。一个家庭能够以诗书代代相传,它便是书香门第、书香世家;一个民族能够葆有自己的文化,尊重读书和读书人,这个民族一定是有希望的,有蓬勃生命力的,能够古今一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堂而皇之的大道理就此打住,我们来聊一聊最切身的事——陪伴孩子读书。
    读书要趁早。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阅读口味与兴趣关乎其一生。胡适先生曾说,他最重要的阅读积淀是在13岁前完成的。他在4岁上私塾之前,父亲就教他识字已超一千个。(大家可能会注意到,这一点和我们今天幼教当中提倡的不宜早识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孰是孰非,自然也是见仁见智。但如胡适以及胡适那代人当中的佼佼者,上世纪20年代学贯中西的大师们,其成长经历,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入地去探究一下呢?撇开时代的因素,我们还能从中汲取到些什么经验呢?)4岁上私塾,那时候的私塾先生专教四书五经。胡适因为父亲教他识字时已讲解字的意思,所以小小年纪读经书就能大体读懂,而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死记硬背。之后,稍大些,他又遍览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胡适可以把读过的小说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本家姐妹。这些书无疑给他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很早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读书要选好。
    一个人从小开始阅读的时候,应该接触最纯正的精神养料,这就好比盖一座楼房必须要打好地基一样。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我想对于孩子们来说,它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曰有意义。是说一本书所包含的价值和功用。比如,它很经典,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教人以优美、高雅、悲悯、宽容、大度、正义、坚强、勇敢等美好品质。
    二曰有意思。其形式有趣,表达生动,可读性强,能吸引孩子自己读下去。它是好玩而耐咀嚼的,有滋味的,不板着面孔说教的。
    真正的好书,内容与形式是协调的。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著,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阅读,原因正在于此。我们在给孩子选书时,也可以参照这两个简单而有效的尺度。
    蒋勋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在孩子最好的年龄,给他最好的文学、音乐和电影。每一个生命都是孤独的——大家只要想一想,谁能陪伴谁一辈子呢?真正与一个人终生相伴的,却可以是他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从小培养的习惯。如果这个孩子受到家庭的熏陶,得以从小就爱上书,爱上一切美的东西,那他该是多么幸福啊。
    爱上读书,你的孩子,他必将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2020年3月23日晚10点
    【作者简介】王海燕,《语文报·中考版》副主编。看看闲书,煮煮文字,编编报刊和图书。百无一用是此身,专与文字较短长。师长贤者如不弃,愿共一樽论诗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