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向生命深处漫溯——新教材培训心得

    阅读,向生命深处漫溯
    ——新教材培训心得
    响水县港城中学赵宏波
    来源:响水语文
 
    教    师    心    语
    三天的培训,我对语文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有了更深的体会: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其目的就是要引领学生向他们生命的深处漫溯,去发现生命中的真、善、美。
    首先,语文学习,其终极目标和最大意义便是通过读书以获取别人的生命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去抵达个体的生命深处,探寻生命的意义。这意义,便是“真”“善”“美”——也即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之前一直强调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而如何结合,二者从属关系、地位占比则语焉不详。我的理解是此二者的结合必然是有机的而非割裂的,而“工具性”要从属于“人文性”,“工具性”要为“人文性”服务,熟练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正是为了追求语文的“人文性”,而不是为了生存(如若不然,则文盲亦可说话交流从而生存,专门学习语文的意义何在?),否则,这个工具不仅毫无意义,反而可能会沦为“假”“恶”“丑”的帮凶(“知识越多越反动”其此之谓乎?)。
    “真”,即是“立德树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善”,即是为了达到“真”而采取的正确的行为,即是“正义”,即是教材中的“家国天下”“英雄气概”“孔孟之道”;“美”,即是生命的价值,即是教材里《诗经》中的情歌、《楚辞》中天真烂漫的好奇心、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绵延千载的动人情思......语文教学,即是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去品味涵咏,去沉思体悟,独立感悟生命的残酷和美好、价值和意义。
    其次,这一切都要借助阅读来完成。生活实践固然是必需的,但更需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指导,否则,仅仅是“生”,而不是“活着”。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很清晰了:通过课本的学习,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
    书海浩瀚而又泥沙俱下。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书,更要教学生如何读书(整本书)。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中,最突出的一个导向便是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每个年级、每个单元都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系统而科学。
    也因此,教学生读书的操作策略也就非常清楚了:单元前有导读,每篇课文有“阅读提示”;先由教师教读,然后学生根据学到的阅读策略自读;最终实现由课内教材的阅读走向课外整本书的阅读——走进浩瀚的书海,走进人类精神的家园,去学习、去传承、去创新。
    这就是语文日常阅读指导课的核心任务了。每节课都要以此为指针,教给学生方法——给他们一支桨,让他们自己登上船——古今中外的经典,自己向生命深处漫溯,去发现、去感受、去感动、去体悟......
    而老师,负责教给他们划桨的方法和技巧,不时纠正他们的航向,告诉他们如何欣赏生命深处的无比璀璨的风景,在他们哭泣和大笑的时候,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陪他们聊一聊,和他们一同成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