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有光,心中有方
武汉市光谷一初林友
夏日炎炎,我和语文骨干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培训又相遇了。这个暑假,高新区教育局教发院和湖北新民教育研究院同样为我们培训班安排了丰富而精彩的讲座。在培训过程中,我有幸听取了多位来自教学和教研一线专家的报告,他们高屋建瓴并且基于实践的指导让我感觉收获很多,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并且指明了以后教学的方向。
01
更明晰了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传统的教师角色更像是人们常说的蜡烛、园丁、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蜡烛燃烧自己无私奉献,是对教师美好师德的肯定,然而蜡烛不能一直燃烧,老师更需要不断点亮自己才能更好照亮学生,有时候,只讲奉献不看方法的爱对学生来讲亦是一种成长的压力甚至是阻力。园丁浇灌幼苗,幼苗只需要接受即可成长,然后作为个性鲜明的学生,却绝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双主体的关系,教师要做的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了,而要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历得到知识的过程。老师要给的不是水,而是教会学生自主获取水。至于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老师的确应该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然而,我们却不是一个工程师,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固定的流程生产出整齐划一的产品。老师要做的,是培养出个性鲜明、思想独立的个体,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基于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我对何为好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当然,所有的理论和理想化的追求都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真的造福学生,我将为此不懈追求。
02
更明确了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从省教研员蒋红森老师的分享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以学论教,所有学生在现有的起点上实现了有差别的共同提高。
这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教学的核心目标越明确越好,支撑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越充分越好。从学生的角度,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他们巩固已知、厘清模糊、探究未知、形成新的认知。总之,好课之好,不看学生多么完美地配合老师完成既定的教学流程,而是学生有了真实的收获和不同程度的进步。
对语文课堂“教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还要思考“怎么教”的问题。
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提高课堂效率。提问是课堂推进的主要手段,怎样提问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能够撬动对整个文本的理解,一个有逻辑层次的问题群能够将文本理解不断推向深入,一组有梯度的问题能够让一节课有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一组遵循文本规律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的提问需要老师精心琢磨,合理构思。
除了问什么,还要掌握发问的时机,学生困惑时,学生思维不清时,课堂沉闷时,思考还可以更加深入时,都是可以发问的时机。提出问题之后,不要惧怕课堂的安静,那是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明教师的问题没有思维力度。因此,从容等待学生思考问题,也是老师的需要具备的智慧,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从容不迫的气度。
03
更坚定了老师继续提高的方向
老师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上保持进步,我想,首先要修炼于漪老师的境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永远谦虚,永远能够自省、自新,永不停止成长的步伐。同时,要保持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脚踏实地去做事。如余映潮老师,2019年的他,已经达到73岁的高龄,但是,在这一年,他依然脚踏实地地构筑着他的教学长城。这一年,他讲公开课170节,讲座142次。发表文章60余篇,整理4部书篇,出版了两部个人著作——这些加起来等于73岁的余映潮老师。这两位语文教育的高山屹立于前,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于是,不断学习与脚踏实地的态度深深地扎根心间。尤其,对于目前处于青年阶段的我而言,更要不断去开拓自己的可能,多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事情。给我们做讲座的陈老师说,她其实刚登讲台曾经屡屡受挫,然而她就是勇于尝试,不管是写下水作文,还是编写跨界教材,甚至是坐在这里做经验分享,虽然对她而言都很难,做这些事情之前甚至很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然而,只要开始尝试,她总能发现无限可能。因此,教师保持进步的第三个小秘诀,那就是勇于走出舒适圈,挑战困难。而且,要主动去寻求突破。
这四天的培训,让我再次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的将来考虑,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同时,教师自身要保持教学的热情,培养终生不懈追求的习惯,成为能够持续照亮学生的好老师。
作者简介
林友武汉市光谷一初语文教师。
所获荣誉“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光谷一初年度教师,“研做中考题”一等奖,省德育论文三等奖,区师德演讲比赛二等奖。
教学追求追求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前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