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公益课堂——昆明的雨

  编者荐语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京派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成就颇高。擅长从生活琐事入手,文字平淡质朴,深得自然之妙趣,于不经意间渗透出睿智、从容的生活智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昆明的雨是文章明线”,“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为文章暗线”这一行文思路。
 
  2.圈点批注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体会汪曾祺写琐碎的市井生活背后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
 
  1.上课前PPT循环播放图片,内嵌雨声音频
 
  2.师: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春雨温柔娇媚,趋走寒冬;夏雨热烈粗犷,浇灌大地;秋雨端庄沉静,纯净灵魂;冬雨自然平静,降临温暖。每个季节的雨都是不同的,每个地方的雨也是不同的。有一个地方:“它的雨季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反倒很舒服。”
 
  师:这就是昆明的雨。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同去欣赏昆明的雨。
 
  (二)【感知全文】
 
  1.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首先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文题为“昆明的雨”,可作者却在着力写昆明雨季的回忆。文中写到了哪些关于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谁来说说看?
 
  请一个学生回答,第二个学生补充。
 
  明确: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
 
  2.师: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读过之后不难发现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文中哪句话直接表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文章第2段、11段:“我想念昆明的雨。”
 
  品一品:情感线索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读一读:(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1.语调深沉;
 
  2.“想念”,“念”拖长,声断气不断,读出情深意长!
 
  (三)【品味雨中味】
 
  过渡语: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在汪曾祺笔下,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都有独特的味道。
 
  1.请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在该片段中“最有味”的几句话下面划线,读一读,品一品,并在旁边批注。小组合作展示形式:
 
  ①我们组喜欢的片段是,我们选择的语句是:
 
  ②我们认为这(几)句话“最有味”的地方在于:(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
 
  (1)仙人掌——趣味
 
  ①“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简单点评:这是昆明当地的特殊风俗。
 
  ②“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师总结:用仙人掌辟邪,用仙人掌代替篱笆,昆明的特殊风俗,饶有趣味。
 
  (2)干巴菌、牛肝菌、杨梅——滋味
 
  ①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这一部分的介绍中竟然用了三个感叹号来凸显作者强烈的情感。干巴菌丑得厉害,实在是让人难以下咽!然而,下点功夫,用点心,入口便会使你惊喜。以干巴菌外观的丑反衬出了它滋味的美。
 
  重点朗读,读出“?”“!”的语气,品味作者心理的变化过程。
 
  朗读指导:
 
  这种东西也能吃?!——重读“这”,句末语调上扬,读出疑惑感。
 
  乱七八糟!——一字一顿,语气加重,读出对干巴菌的嫌弃。
 
  这东西这么好吃?!——重读“这么”,读出惊喜感。
 
  ②“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不用顿号用逗号,可见牛肝菌的滑、嫩、鲜、香在多年之后仍弥留在作者的心间。
 
  ③“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简单点评:在对比中突出杨梅的美味。
 
  师总结过渡:汪曾祺爱美食,品美食,做美食,写美食。他笔下的美食,离我们很近,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常风味,在家常中自有美好的滋味。
 
  (3)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风俗味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在这多雨的季节,她们满是花朵的装扮,让这阴沉的昆明有了色彩,有了图案,有了明亮,有了灵秀。如果只有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昆明的雨季似乎太过单调了,这娇娇的吆喝一响起,整个雨季就多了几分柔和,多了几分娇媚。
 
  朗读指导:
 
  1.整体语调轻快,表现轻松愉悦氛围。
 
  2.“卖杨梅——”,“卖”重读,拖长音调;“梅”字拖长音调,声音渐弱
 
  3.“娇娇的”轻快,读出娇俏感;
 
  4.“柔和”轻柔读。
 
  师总结过渡:昆明的雨季有明亮灵秀的苗族姑娘,也有娇娇的吆喝声,构成了一幅极有独特风俗味的昆明雨季图。
 
  (4)缅桂花、房东母女——人情味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两个否定词“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这份人情味让“我的心软软的”,是昆明人的淳朴善良让“我的心”融化了。
 
  朗读指导:
 
  1.“时常”“满满”重读,读出房东的淳朴善良。
 
  2.“软软的”“不是”“不是”重读,延长,读出作者内心的感动。
 
  师总结过渡:在汪曾祺淡而有味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昆明人的淳朴善良和作者内心的感动。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有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5)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乡情味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重点朗读:“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七言诗,223节奏,低沉,缓慢)
 
  师总结过渡:当时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昆明)读书,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昆明是异乡,雨引起了他对家乡江苏高邮的思乡愁绪。然后“四十年后,我还是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对于四十年后写这篇文章的汪曾祺来说,昆明已经由他乡变成了故乡,雨引起了他对昆明的想念。
 
  (四)【解读市井凡人背后的诗意】
 
  过渡语:作者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昆明雨季,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趣味、滋味、风俗味、人情味和乡情味。而这些却是通过常见的仙人掌、便宜的菌子、街头素不相识的苗族女孩子,平凡的房东母女和普通的一件小事来表现的。可以说,这些都是非常琐细的事物。
 
  师:作者为什么将笔墨集中在这些琐细事物上呢?(补充提问:作者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名一些的景物或事是不是更好?)
 
  预设生:用微小的事物更能体现作者深刻的情感与深沉的想念。
 
  师补充:(PPT展示)
 
  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生读)
 
  师:什么是真实的、美好的东西呢?
 
  历经仕途坎坷的苏轼曾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历经人事沧桑的汪曾祺明白,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就是真实的、美好的东西。因为胸中有诗意,市井生活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充满了诗意和浓浓的人情味。
 
  (五)【余韵悠长】
 
  老师朗诵,学生合读(配乐):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念
 
  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
 
  我想念
 
  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
 
  我想念
 
  那空气中娇娇的吆喝声
 
  我想念
 
  那芬芳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我想念昆明雨季的人间滋味
 
  (五)【拓展阅读】
 
  汪曾祺先生“一支淡笔抒写出留存心底的人间至味。”为了进一步了解他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和用诗意关注平凡生活的写作志趣,大家还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人间滋味》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