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公益课堂——白杨礼赞

  编者按:
 
  茅盾先生通过对白杨的礼赞表达对中国北方农民坚持抗战的崇敬之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如白杨一般质朴坚强的高尚品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篇托物抒情散文的语言美,挖掘蕴涵在婉曲文笔之下的深刻内涵是《白杨礼赞》教学的重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感受“礼赞”的情感美。
 
  2.挖掘白杨树的形神美。
 
  3.初步感知象征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借白杨树抒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挖掘白杨树的形神美,进而感受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浓情赞美。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开门见山
 
  1.标题直接点明写作对象——白杨。那么“赞白杨,白杨赞”似乎更简洁明了。“礼”字的加入是否多余?
 
  2.释题:《说文解字》里“礼”,本义是敬神的祭拜仪式。“礼赞“即以最高级别的方式,最崇敬的情感赞美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默读课文,勾画直接抒情“礼赞”白杨树的句子。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⑧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⑨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分析1——区别:“实在是”与“决不是”的客观存在。“那”与“这”距离的拉近,“赞美”与“高声赞美”的递进,这一切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逐渐浓烈。
 
  分析2——找相同: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反复出现。
 
  小结:“不平凡”既是礼赞的原因,也是课文的线索。
 
  2.赞美白杨树的语言如奔腾的瀑布。朗读的情感基调——高亢激昂,读出一种激情和豪气。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用勾画批注的方式,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真正感受到白杨树“不平凡”。
 
  1.白杨树的环境
 
  预设(1):
 
  “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傲然”高傲的样子,将耸立的白杨树比作哨兵(比喻、拟人),寥寥两句,绘轮廓,写尽白杨的挺拔和气势。这样的白杨一出场,给人怎样的心理冲击?
 
  ——惊奇地叫了一声。(齐读第三段)师用饱含情感、明亮、厚实的声音融入朗读。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预设(2):背景渲染
 
  第2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铺陈(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是否多余?
 
  为白杨树的出场布置背景,并制造“千呼万唤使出来”的艺术境界,渲染白杨树的“不平凡”,烘托白杨树的英姿。(特别是“单调”一词欲扬先抑,突出“不平凡”。)
 
  2.读与品白杨树的形神
 
  预设(1)工笔细描白杨树——扣有“表现力”的词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工笔细描: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进取、质朴的特点,紧扣力争上游(人格化的语言),使白杨树呼之欲出。附:两个“笔直”“像加过人工似的”的反复使用,强调白杨树的挺拔,傲然挺立,似伟岸的哨兵。“银色、淡青色”都是冷色调,暗示白杨树的质朴、低调、内敛、庄重的品质。“晕圈”即“光圈”,白杨树犹如穿了一件有色泽有光彩的外衣,闪现出异样的光辉。
 
  绘白杨,未见一个“美”,却浓墨泼洒,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预设(2)议中含情对比中见不平凡。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环境的恶劣与白杨的顽强生命力,体型小与决心大作对比,集中表现白杨树的不折不挠的内在气质。
 
  预设(3):第7段,“它没有……不美,算不得……,但是它是……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两个“没有”似乎在否认白杨的美,算不得树中好女子,为抑。“可能不美”到盛赞“伟丈夫“先抑后扬,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写至此,我们发现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在缩短,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神韵。
 
  齐读: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决”——坚决的、坚定的语气朗读,更加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点评后再读)
 
  3.读与悟白杨树的象征
 
  预设(1)反问、排比里浓烈的情感美
 
  象征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当具体的白杨进而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我们在不平凡的白杨身上感受的是一种象征之美。
 
  朗读中感受这种不平凡的象征之美。(师读反问句。)
 
  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为什么?反问、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补充:词语的选用也非常阳刚、大气。
 
  白杨象征平凡而又众多的农民,英勇而又静穆的哨兵,广阔而又壮烈的精神和意志。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作者那满腔的情感,为什么如此浓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40年3月受朱德邀请,到革命圣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他目睹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强烈感受到北方军民的战斗豪情。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国统区,凋敝肃杀,民心涣散。一腔昂扬的革命激郁结于心,迫切需要情感的载体。《白杨礼赞》应运而生。共产党与老百姓的革命激情,我们正在阅读的《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星在西北”篇,也是颇有感触,通过一个小视频——军民共生产的劳动场面,从侧面感受这份革命的豪情。
 
  (四)总结归纳情感升华
 
  一九四三年,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某画家作《白杨图》,茅盾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为画题字。写下: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茅盾,他以笔为武器,愿与全中国广大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奋战民族解放斗争的灿烂明天。
 
  (五)我们心中的白杨
 
  同学们,幸福的今天来之不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上,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在激扬青春的成长路上,愿年少的我们,赋予白杨以崭新的意义,用奋斗书写,我们最美的芳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