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写作(三)
——“六员大将”来助力学会观察不费力
很多小学生写景状物的作文无话可写,要不就是生搬硬套,没有自己的新发现,更别提投入自己的真感情了。究其原因,是他们不会细致的观察,或者只会用眼睛看,不动用其他器官。
我们如果把视觉(用眼睛看)、听觉(用耳朵听)、味觉(用嘴巴尝)、嗅觉(用鼻子闻)、触觉(用手摸)、感觉(用心感受)这“六员大将”全部派上用场,那观察效果就不一样了。
先以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的文章《春天》(绿色字体)为例,咱们一起领略一下“四员大将”的威力。
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在光当中,看得见极细的尘屑在那里浮动。一股暖气薰得我周身舒服;过了一会儿,竟觉得热烘烘了。
第1自然段重点写阳光,作者用视觉和感觉来观察、体会,细致入微。
先写看到了阳光,作者没有用“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等常用的词语,而是写了“阳光中极细的尘屑”,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效果,也是作者选材的独特之处。
接着写晒太阳,先感觉到了一股暖气,过了一会儿,觉得热烘烘了。作者把真实的感受写出来了,这也是我们都有过的体验。
一阵清香拂过我的鼻头边,摆在桌子上的一盆兰花有三朵开了。碧绿的花瓣,白底红斑、舌头一般的花蕊,怪有趣的。兰叶的影子描在白墙头上,就同画幅上画着的一般。
第2自然段用了嗅觉和视觉来观察兰花,选材新颖。先闻到清香,再看到美丽的兰花开了三朵,和《荷花》(一进公园,先闻到一阵清香,再跑去看荷花。)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走到庭前。看见阶石旁边的一个泥洞里出来三个蚂蚁。它们慢慢地前进,走了一段便停一停,仿佛在那里探路。又有一个蚂蚁出来了。它独自爬上阶石,在太阳光中急速地前进。
第3自然段用视觉来观察蚂蚁,形象生动。既有群体“三个蚂蚁”走走停停,又有个体”一个蚂蚁”独自前进,不经意间的对比,让人觉得“独行侠”更勇敢。在“太阳光中极速前进”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中“太阳光”的描写。
什么地方传来蜂儿嗡嗡的声音?我抬起头来寻,寻不见。可是听到了这声音,就仿佛看见了红红白白、如山如海的花。
第4自然段用听觉来写蜜蜂的叫声,“只闻其声,不见其身”让人浮想联翩,这也是“留白”的艺术,让读者自由想象,调动自己的花海记忆储备,和作者进行无声的互动。
我走出了大门,细细的柳条上,不知什么时候染上了嫩黄色。仔细看去,说它黄色也不对,竟是异样可爱的绿。轻轻的风把柳条的下梢一顺地托起,一会儿便又默默地垂下了。
第5自然段重点写了柳树,作者用视觉来观察,突出了柳树颜色和状态的变化。先写颜色变化,远看是嫩黄色,近看是绿色。再写起风时的变化,“托起”和“垂下”形象生动,读完后,让人脑海中有画面感。
柳树下的池塘里,鱼儿好快乐呀!成群地游到这边,游到那边。白云、青空以及柳树的影子,都在水中轻轻地荡漾。一幅活动的画图!
第6自然段重点写一副活动的画图,有局部的视觉描写,鱼儿快乐地游着。也有整体的视觉描写,白云、青空以及柳树的影子构成了一副活动的画。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仿佛也在画中游。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自主地说:“完全是春天了!”
第7自然段是作者的感觉,也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作者按照空间变化的顺序来观察春天的景色,观察地点不断发生变化,景色也随之变化。如:太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我走到庭前——我走出了大门——柳树下的池塘里......整篇文章,作者用视觉、感觉、听觉、嗅觉等“四员大将”来进行观察,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春天”。
再以作家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蓝色字体)一文来分析一下其他“两员大将”的优点。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shǔn)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前面三个自然段比较简单,不一一分析。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这一自然段作者用触觉来观察杨梅,突出小刺的变化。杨梅渐渐长熟,刺渐渐软了,平了。放进嘴里,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只有用心观察,亲自品尝杨梅,细细品味杨梅的人,才能把文章写得如此细腻。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这一段作者用视觉来观察杨梅,突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小朋友们自己找找看,都有哪些词语呢?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最后一段作者通过味觉观察杨梅,加入了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牙齿被它酸倒了。这就是作家写作的高明之处,让读者产生了共鸣。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按杨梅的生长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时间顺序)来观察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作者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多角度的观察及有序描写,对杨梅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关于观察的顺序,下一篇文章会详细分析。
亲爱的同学们,其实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六员大将”通常会轮番出场,只有动用了大部分感觉器官,我们的观察才会细致。我们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条理很清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