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家学习更具生活味
主办: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协办:乳山市怡园中学
撰文|八年级七班曲星家长
编辑|李华洁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的庚子新年的喜庆祥和,更彻底打乱了儿子的生活。
当“什么时候能让我天天在家睡个够”的奢望上升为“为国家作贡献”的现实,曾经的美好奢望演变成痛苦的烦躁。学校积极开展的居家网学因为时空的间隔和约束力的孱弱,显得无奈而低效。持续的“宅在家”,让青春期的儿子养成了作息无规律、懒散、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状态,宅在家里追剧看星,作业提交不及时,甚至被老师电话批评!
作为家长,我也是心急如焚,除了期盼疫情早点结束,就剩下每天的“儿子起床了,儿子上课了”的唠叨。
面对开学遥遥无期的现实,我下定决心,必须有所改变。我与丈夫商量,营造更加积极家庭教育育人氛围,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让宅在家的居家学习更具有浓厚的生活味道,助力孩子更好成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1
疫情当前,渗透德育教育
记得衡水中学有句名言,“成绩是德育的副产品”。孩子懒散在于无志向、缺榜样、少能量。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我和丈夫商量,要让他树立大志向,激发他内心的正能量,让儿子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受到洗礼。我俩商定,我少看电视剧、他也少看体育节目和娱乐节目。我们多关注新闻,寻找疫情抗击中的德育素材,遇到感人的素材,我们及时召集孩子,全家一起看,思考这次疫情的原因、教训、经验、启示。
我们一起观看抗疫元宵晚会,共同关注钟南山院士,偶尔在微信上读到《国士无双——李文娟》或者介绍张文宏、陈薇等抗疫名人文章,及时推荐给他。
我抓住教育的契机告诉儿子:科学家昼夜不停地研究病理,他们用智慧大脑在研制疫苗;医疗队分秒必争地抢救病人,他们在用血肉之躯捍卫生命。这需要有知识,需要有担当,需要有大爱,你想一想84岁的钟南山爷爷,72岁的李兰娟奶奶,吹哨人李文亮叔叔……这些都是英雄,他们才是你应该追的星。儿子点点头,从儿子的瞳孔分明看到感动与愧疚。
此后儿子的关注点也随着我们的努力而转移,向着可喜的方向转变,每次看完新闻,儿子都会有无限感慨涌于笔端。我由衷欣喜,我期待的德育效果初显了。
02
亲子阅读,丰厚文化底蕴
我去学校参加家长会,墙上有句标语,我很喜欢“读薄书籍,读厚人生”。我和丈夫比较静,闲下来,手机不离手,儿子也效仿。我告诫他,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也有所收敛。
我们俩互相督促,捧起纸质书,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从“装样子”开始,不经意间,我相继读完了三本书厚书。儿子偶尔看到,也从一开始的“哎呦,老妈不追剧了,开始‘重新做人了’”到慢慢凑过来探头探脑问:“读的什么书?”
有一次,我装样子的读的书,在儿子的床头被发现。我知道,儿子上钩了。假期里,儿子相继被“引诱”读了《专念》《在人间》《王鼎钧人生回忆录四部曲》等。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希望儿子在经典的熏陶下,成长为满腹经纶的谦谦君子。
亲子伴读,我也感觉很充实,“伴”学相长,阅读比追剧更能让人安静
徜徉书海
丰盈心灵
姹紫嫣红
春风拂面
03
亲子锻炼,拥有爱的陪伴
儿子本就厌食,瘦高个一枚。宅在家更是挑食。变着花样做饭,也激发不了他的食欲,我很苦恼。丈夫一句话点醒了我——“天天不活动,哪来胃口?”我与丈夫商定,他负责,每天落实学校的体育锻炼要求。
于是,我们组织了家庭“平板支撑比赛”、哑铃比赛等体育活动。因为有了亲子陪伴和竞赛激励,儿子又变得阳光欢乐起来。青春期好表现、好强争胜的特点,使他总要超过爸爸。活动多了,他也变得爱吃饭,少挑食了。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与儿子的相伴,给我做母亲的满足感,给我莫大的欣慰。
qinziduanlian
-亲子锻炼-
陪伴
是最好的教育
qinziduanlian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当我们放下急功近利,抛下一味只盯着成绩的烦躁,收敛对孩子的呵斥,对于孩子的每一份耕耘,我们家长要及时帮他们松土浇水,或许我们的家庭教育会更具亲和力,更有感染力。孩子的居家学习也会因爱的陪伴,更具生活味,从而让孩子飞得更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