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秉道德,外遵规则

  内秉道德,外遵规则
 
  1702王馨曼
 
  林肯曾言:“规则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规则。”规则与道德都是我们维系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且相辅相成。
 
  道德,可能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定义,它更注重对于内心的洗涤与净化;而规则,白纸黑字条条明晰,它框定了整个社会的言行规范,侧重的是行为表现的合理性。
 
  不久前,某知名律师在火车上换铺的经历在微博上掀起了热议,这位律师将两位不肯换铺的男生的行为曝光在社交媒体上,并直言:“希望你将来为人父时,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我想,在该律师的道德观念里,我带着俩孩子出门在外却没能买到上铺票,你作为四肢健全年轻力壮的青年大学生,理应把下铺的位置换给我。他用自己心中的那一套道德准则来要求别人,并认为这种与自身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是不妥当的。可是这两位男生的确没有违背“对票入座”的规则,因此我想:律师这样的价值观念是否无异于一种“道德绑架”呢?——动用网络媒体的力量逼迫两位男生认识自己有道德缺陷。
 
  章太炎道:“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倘若社会丧失了道德底线,那么这个国家必定是一个堕落肮脏的国家。然万事过犹不及,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将所谓的“道德”强加于人,把一切行为都贴上“道德”与“不道德”的标签,堆积在舆论的货架上任人指摘,这势必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的确,道德是完善自己的准绳,而非鞭挞他人的藤条。我们只能用道德规范自己,但无权以此绑架他人;我们应当使道德扎根心底,但绝不能让其沦为衡量他人的标杆。雷锋同志从未要求别人去做他所做的事情,也从未因谁没有做到他所做的事情而妄加议论,但他的光芒与热血实实在在地感染了每一个中国人,也唤醒了每一个人向上向善的心——而这才是道德真正的力量所在:是“带动”和“指引”,而非“要求”和“强制”。规则的本质才是“要求”和“强制”,我们不能用道德去等同于,甚至是替代了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要求,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为道德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因此,尊重规则、认同规则、践行规则才能为我们讲道德营造更好的环境。
 
  《悉达多》一书中写道: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做出判断。我们常常不自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的言行举止指指点点,因此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勿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于人——内秉道德,外遵规则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