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来”主义

  “拿出来”主义
 
  南雅中学K1706崔原久
 
  在大疫之时,我们周围也出现了一些与抗疫相关的标语。有日本援华物资上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时也有了民间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后者通俗易懂,简单直白,但少了几分言语带来的情感满足。显然,前者让人更加惊艳,这就是语言独一无二的魅力。
 
  说到语言文化,我们不禁会产生思考,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语言?
 
  近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可谓是处理语言文化问题的典范:对我有用的文化,不管是“蛮夷”的还是“土帮”的,我都可以借鉴。时至今日,改革开放、民族交融等就是“拿来”的最好体现。然而对外的交流做得好了,中国反而对自己的语言文化不重视了。我们看到“忘本”的现象层出不穷:天天打字的白领提起笔却一个字都不会写;为图方便只写汉字的一部分;有人感慨:总是不能把心里所想的表达出来;更有甚者大肆宣扬追求简单直白,少些花里胡哨的“子曰”和“之乎者也”。中国源远流长的语言瑰宝被有些人全盘否定。如此种种,令人叹惋。
 
  在今天,即使英语盛行于全球,汉语的文字魅力一样令人着迷。祖先五千年间留下的文化瑰宝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因此汉语为多国广大人民所学习追捧。虽然我们需要借鉴别国的文化,但是万万不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当今,对待民族语言文化我们更应奉行“拿出来”主义。
 
  就拿语言来说,究其本质,是一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通俗点说,是“拿来用的”。传统语言也是如此,我们更应该将它“拿出来”,而不是束之高阁,供人膜拜,也不是崇洋媚外,抛掷一边。我们需要让这些语言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每一位使用者的生活,而不是让那些优美的诗句和充满智慧的古文在课本里蒙尘,或在研究院里腐烂。正如中国答谢日本的援助时,我们不仅仅可以说:“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可以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或者“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这样,就把传统语言的魅力展示在了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的每一个人面前,在这之中,有的人会上心去把它记住,并在某一天出现需要感谢的场合时不假思索地用出来。如此,这句话就是真的被“拿出来”了,焕发了新的生机。
 
  习总书记曾说:“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当下,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一部分人正在努力地将文化“拿出来”。个人方面,有年过百岁的诗词大师复出讲学;媒体方面,有《中国诗词大会》用心的布置以及超高的人气;政策方面,也有教育部对语文高考难度的提升……大势如此,我们青少年更需努力,从加强语文的学习开始,对中华语言增加积累,并尝试在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只为应付考试,考试一过就抛诸脑后。
 
  现在,我们正骄傲于处在中国这辆飞速前进的巨轮上,有了制度自信,还需要文化认同。我们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走好当下的勇气。我期待,在未来的每一天,如果被“拿出来”的传统语言越来越多,那或许接客都会变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开玩笑则变成“笑人齿阙曰狗窦大开”,暗恋变成了“南有乔木,不可方思”,化解纠纷会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样风花雪月的生活,也让人向往不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