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指导:如何巧用节日让学生写出篇篇佳作

    编前语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它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依据传统,这一天是华夏儿女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赠月饼,表达美好祝愿,很多人家还会设宴赏月,和亲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中国自古以来不仅注重各种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还非常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言传和身教,更强调教育时机的价值。其实,各种传统节日,往往都是中国人教导子女学习风俗习惯、体验人情世故、践行道德规范的良好教育时机。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不仅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对于学校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非常难得的契机。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各种节日的契机和资源,具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
    北京市东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文汇中学语文教研组长许静老师,在《巧用节日触心灵,动心动情写华章》一文中,用详实的案例、精致的分析和优美的文笔,展示了如何利用节日资源有效开展作文教学,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作文创作的过程。文中虽然只用了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节日,但其巧妙开发课程资源的思路和方式,却可普遍适用于其他节日。
 
    为什么要抓住节日呢?因为,我觉得每个节日都是岁月河流上一个温情的码头。它让我们在此停靠,感受着其中的文化习俗、美好情感,团聚、倾诉、分享、祝福。
    ——许静
 
    古人云:文以载道。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作文是他们心灵的写照,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再现。所以,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学生做人,在育人过程中教学生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学生如果没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没有一颗感知生活的心灵,没有一个思考生活的大脑,其作文必然内容贫乏,情感苍白,思想空洞,表现无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生做人,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感悟亲情,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哲学思辨,均可以纳入其中。而其中,家庭亲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家庭是初中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情感家园。但是,从小被父母精心呵护的学生们大都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他们接受的关爱也是理所应当的,很难从中感受到爱和感动。这样,生活中有很多美好感动的瞬间在他们眼中平淡闪过,久而久之,学生的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绿洲就变成了一望无垠的情感沙漠。让学生以父母为题材来写文章,他们总觉得那是最不好写的——“我爸妈没做什么。”“他们只关心我的成绩。”……如此种种。
    每次看到这种状况,我总是感到很难过。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广袤的天空、永远的支持。为什么孩子能够如此漠视父母的付出,漠视这珍贵的亲情呢?如何让学生的心灵能感知到父母那一声声叮嘱中的关心,一杯杯牛奶中的关爱,一天天工作中的劳累,一次次接送中的不易……从而感受到父母平凡却深切的爱,从而受到感动,继而情动于中,然后外化为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需要老师多抓住一些特殊的机会、创设一些特殊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父母的言行,感受体会父母的心,从而软化学生的心灵,而写出一篇篇感人的佳作。其中,巧妙利用节日的契机,结合节日的内容主题给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亲情”任务,然后让学生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一个走近父母—感受亲情—学会感恩—下笔表达的全过程。
    为什么要抓住节日呢?因为,我觉得每个节日都是岁月河流上的一个温情的码头。它让我们在此停靠,感受着其中的文化习俗、美好情感,团聚、倾诉、分享、祝福。平日里的忙碌缓和了下来,平日里的粗粝也细腻了起来,平日里无暇顾及的,只要你有心,就都能够在这节日中得到沉淀、回味、成长。
    父亲节和母亲节,是源自西方的节日。虽不是本土的,但是,它们所体现的理念正好和中华民族的“孝道”是同样的。所以,利用父亲节和母亲节这两个温情节日的契机,在这种温情暖意的氛围里,引导学生做一些温情的事情,让学生走近父母,感受亲情,学会感恩,并且温情地记录下来,留下一个个感受父爱、母爱的美丽瞬间,成就孩子的感恩和父母的幸福,这——既是美好的回忆,更将是其一生的财富。就写作而言,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么做,既是给了孩子们外在的写作素材,更是给了他们内在的写作冲动,从而能够写出一篇篇感人的佳作。可贵的感恩在文字中流淌,可喜的文采在感动中迸发,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即是如此。
 
    母亲节的爱意表达
    ——感恩如水的母爱
    母亲节是个充满温情的节日。在我国现在的状态下,大多数孩子和母亲的关系要比和父亲亲近许多,但同时冲突也更多。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因为母亲对于生活琐事无微不至的照顾而觉得母亲过于絮叨、啰嗦,而且多数家里是母亲管理孩子的学习,所以孩子会因为母亲老是逼着自己学习,而容易而产生不满和怨言。这些冲突,就冲淡、掩盖住了学生对于母爱的感触。正如一个学生所写:“母爱就像空气,我们赖以生存,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如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爱呢?母亲节就是个很好的契机。在初一到初二的过程中,我把母亲节的爱意表达分出了层次,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体会母爱,表达感恩,获得成长,并下笔为文,记下自己的事情经历和情感经历。
    ▼在康乃馨和“肉麻话”中将爱意表达
    记得那年初一的母亲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送妈妈一枝康乃馨,对妈妈深情地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并记下妈妈当时的表情、语言、动作,你的感受。布置的时候,学生一片哗然——“啊?说这个多肉麻啊!”一向民主的我这次采用了专制的做法——“一定要说!不许不说!”因为我知道,这句话,只要说出来,伴随着感恩的康乃馨的送出,就是一种美丽的情感交流了。也许不习惯,也许不自然,但是,引起的都是不同以往的情感震撼,留下的都是一份永远难忘的美好回忆。
    而且,学生真正做了之后,就有材料可写了——有了真实的经历,有了情感的触动,学生便不害怕写作文了,将事情经过记录,将新鲜、震撼的情感抒发,真可谓是情真意切!
    一个男生真实地描写了他给妈妈送花的情景及心理:
    “我去花店买康乃馨。其实,刚进花店的时候纯粹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想随便买一枝就走的。但是,进了花店,看到花店里用红色康乃馨拼出的心形图案,感受着这种母亲节的温馨氛围,我的心也被打动了。花店主人——一个温柔的阿姨迎了上来,一看我买康乃馨,惊喜而感慨地赞扬我说:‘真是好孩子!知道在母亲节送花给妈妈表达感谢。要是我儿子能够这样懂事孝顺就好了。’她脸上的羡慕令我汗颜!
    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束开得最好的红色康乃馨,抱在怀里,向家走去。”送花给妈妈之后,他受到的震撼更大:“‘妈妈,我爱你!’我艰难地说出了这句话,顿时觉得生涩中有一种轻松和畅快,然后把怀里的花双手捧到妈妈面前,“妈妈,祝您节日快乐!”后面的话不是老师的要求,但是,我不由自主就说了。妈妈很惊讶!不,应该说是‘惊喜’!她一脸幸福的笑意,比情人节收到老爸的玫瑰还要幸福十倍!“谢谢你,好儿子!你长大了!”妈妈的眼眶红了,她说得很正式,而且声音有些颤抖。
    看着平日为我操劳生活琐事,为我买文具、衣物,请家教花钱从来不皱眉的妈妈竟然为我一束小小的康乃馨感动得流泪,我不禁感动不已!我们这么一点点报恩的表达就让妈妈如此感动啊!现在我才意识到:老师让我们送的不是一束花,而是教我们成长,教会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啊!”
    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节日祝福的表达中,我们要让学生送的不仅仅是一枝花,更是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他们在感恩中领悟、成长。做人,即作文;炼文,先炼心。我们不要只是埋怨学生生活在蜜罐里不懂得感恩,而要给他们创设情境,利用契机有效引导,让他们去体会父母的生活,并引导他们感悟思考,这样才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深情。这样,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对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恩,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有个女孩写的是母亲节为妈妈做贺卡、送贺卡的事情。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她精心挑选妈妈最喜欢的照片,用心写下祝福的语言,别致地把康乃馨嵌在贺卡左上角,偷偷地放在妈妈的梳妆台上。看到妈妈收到贺卡时欣慰的笑容,她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感悟到:
    “妈妈永远都是像太阳一样无私地照耀着我,给我温暖和光明,而这次母亲节,我也为妈妈做张贺卡,愿它能化作一股暖流,流入妈妈的心,滋润妈妈的心,替我为妈妈增添一分温暖和幸福。”
    多感人的语言!多真切的表达!多深情的倾诉!真情源自了解,感动源于心动。孩子不是没有柔软的心灵,只不过,他们没有被触发,没有自觉到而已。这些,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巧妙设计活动去激发他们用柔软的心感知生活,更用充满感情的文字去表现生活。新课标里曾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项小小的作业,让学生用行动去实践,再用语言去记录和表达,岂不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从行动到心动,自然心中有情,下笔有意。即使妈妈不在身边,是空间之隔或是阴阳之隔,都可以透过文字来寄托。这个妈妈在上海工作的女孩儿这么写道:“又是一年母亲节,街上又飘满了康乃馨的香。孤独走在街上,反复思量着能给妈妈点什么惊喜。可是我头脑中这片贫瘠的土地怎么也萌不出一棵创意幼苗,给妈妈做一顿饭?送一张贺卡?抑或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甜蜜的吻?我都想到过,可又都无从实现。因为那遥远的上海滩啊……那里,应该也飘着康乃馨的香,每一个街角,每一条里弄,都有手捧鲜花的人们。或许,我的妈妈正从他们身边匆匆走过,不忍心看到这耀眼的粉色,不忍心想起远在北京的我。”从而领悟到“母亲辛苦加班供我上学的爱。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保留一份最真挚的爱在心底,种一枝康乃馨在心田,等待我的成长,等待花开,让康乃馨的香,弥漫在我和母亲共同的那片爱的天空”。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多远?对于要在上海辛苦上班挣钱供养女儿的母亲来说,对于要在北京努力学习用好成绩回报母亲的女儿来说,时间和金钱都是那么宝贵。然而,这母亲节送康乃馨的“作业”却勾起了女儿的无尽愧疚和思念,和康乃馨的香一起晕染在空气中。
    ▼深度访谈中发现母爱情深
    到了初二,学生大了一岁。我也很高兴、很欣慰地发现,通过一年的熏陶感染,孩子们情感的纤维渐渐柔软了下来,感知也敏锐了起来。于是,初二的母亲节,我布置他们回去跟母亲做一次访谈:
    (1)向妈妈询问自己出生时的事情;
    (2)询问妈妈对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
    (3)询问妈妈对你感到最失望的一件事情;
    (4)询问妈妈对你的最大期望。访谈之后,以此为材料,写一篇文章。可记录过程,亦可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一个淘气的男生记录下了他问妈妈第三个问题的经过:“‘妈妈,您有没有对我感到特别失望的事?’我有些心虚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问。‘没有。’我一问,妈妈便马上很肯定地回答。回答之迅速、语气的肯定,让我吓了一跳——不必说砸坏班里的玻璃让妈妈赔钱,也不必说因我贪玩而考试不好,妈妈被请到学校‘面圣’,单说作业的书写就没少让妈妈操心……——我还以为妈妈得好好考虑一阵,从我‘罄竹难书’的淘气‘罪行’中认真筛选一番才能挑出那‘最失望’的一件来呢!没想到妈妈对我从未失望过,否定得如此斩钉截铁!我不禁为我平时的淘气和对妈妈的责怨而后悔起来。”平时母亲对孩子的学习关注较多,难免在孩子心中造成“在妈妈心中,总是别人家的孩子最好”“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的错误印象。而此问正是意在让孩子明白,妈妈心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孩子的健康永远比什么都重要。正如孙悦在《祝你平安》这首歌中所唱到的:“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所谓对成绩的要求、对好习惯的培养、对兴趣爱好的熏陶,都只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生活罢了。了解至此,孩子内心能不感动吗?所以,这次静心的交流,架起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心灵之桥,拉近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距离。
    文章互动中感悟沉默的父爱
    相对于母亲节来说,父亲节就有些冷清了。因为大多数爸爸都是内敛的。他们大多奔波辛苦地工作着,支撑着家庭、关心着孩子,却拙于表达。所以,好多学生写表现亲情的文章时,想当然地就是写妈妈。我的人生经历也给了我惨痛的教训。我大四时,父亲死于晚期肝硬化,仅四十九岁。斯人已逝,然而,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愧疚和无法弥补的遗憾。如何让学生看到父亲的付出,感受到父亲那沉默却深沉的爱?在父亲节的温情码头,我想让孩子们和父亲互动起来,架起学生和父亲间的爱之桥。我先和学生分享了我在父亲节纪念父亲的文章《无可寄情的父亲节》:
    ……
    爸,您在天堂还好吗?我常常会这样问您。回忆起您,往事总是历历在目,您的面容总是那么清晰,您的教诲犹在耳际,与您诀别的那一刻永远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还记得我在空旷的学校礼堂为您守灵的情景。望着那一具黑漆漆的棺木,我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它能带走您——我挚爱的父亲!您静静地躺在里面,安然恍若睡着了。只是面容清瘦得全然没有了我往日熟悉的饱满,整个身体看起来瘦小如一个十三四岁的孩童,只有腹部肚大如鼓——那是因为肝腹水造成的。诀别的那一刻,我使劲扒着棺木不让他们把棺盖盖上,似乎到了那一刻,我才恍然明白我再也见不到您了,我舍不得您离开啊!那一刻,我有那么大的力气,好几个人都拉不开我,人们都在劝我,妈妈和姐姐在旁边求我。我最后还是松开了手。爸,您怎么不帮帮您最心爱的小女儿,您帮帮我,我就能把您救出来了!棺盖盖上了,我的灵魂似乎也脱壳而去——爸爸,我的爸爸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我作为家属代表在您的追悼会上声泪俱下的发言。这种怅然、这种悔恨、这种痛楚,一年比一年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每次讲到《背影》,我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您、提起您。讲到您的慈爱和严厉,讲到您的幽默和睿智,讲到我年少的蛮横和无知。告诉学生们有父母照顾和唠叨是一种幸福,告诉他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守的时光。
    不能再回忆了,眼泪已在脸庞不觉滑下。这一刻,我又觉得离天堂很近了,感觉天堂的您就在窗外慈爱地看着我。
    爸爸,您在天堂还好吧?有您朗朗目光的庇佑,女儿一定会笑着迎接每一天。因为我知道,只要看到我的笑容,您也一定是面上含笑的。
    读到一半时,我便忍不住泪水滑下。孩子们看着我,安静中,传来一些啜泣声。我哽咽着读完了后面的内容。我不想作秀,我所想做的,只是将我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要珍惜手中的所有,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这与亲人相守的美好时光。我相信文字的力量,这发自内心深处的语言,定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接下来,我布置了一项作业:以“爸爸,谢谢您”为题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并且给父亲看,请父亲写评语。此举意在让学生在父亲节表达出对父亲的感谢,并且跟父亲有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当然,这么做还有一点小小的狡猾的地方——要给父亲看,自然不能不写真事了。
    也许是受约束于这点,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这篇文章,而且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大部分学生写得动情,家长看得也十分感动——觉得孩子长大了,会体会父母的爱,体谅父母的辛苦付出,会感恩父母,会反思自己了!于是,父亲们也提笔写下了感人的文字。这双向的互动交流中,理解加深,感情激荡,发现:爱的表达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对方。
    一个学生回顾的是一次早晨自己想打车去学校补作业,父亲要送她她却不让,结果父亲很担心,特地跑到学校去看她,看到她在学校了,才放心回来的事。在文中,她深深感谢了父亲对她宽容的爱。“以前的我,是任性的,现在的我,是叛逆的。可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爸爸,您总是宽容地包容着我。谢谢您,我的好爸爸,是您的宽容,让我明白了我的任性,而心生愧疚,让我一直生活在被宽容的爱包围的温馨家庭里。”父亲看到女儿的这篇文章后,也很感慨:“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也还清楚地记得。那天看到你不听我的话,打上车扭头就走,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也生气了。可是你走后,爸爸便担心起来。于是赶紧到学校看你到了没有,到教室看到你之后才踏实下来。读了这篇文章,爸爸欣喜地看到女儿长大了,会反省自己了,会体谅父母了。女儿,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看到这儿,我笑了——当青春的叛逆遇到中年不善言辞的关切,他们往往会把这种关心当作一种束缚。而当理解之后,那份领悟后的感恩和羞愧,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吧!我想,这个女孩儿看到这里的时候,肯定也是脸上含笑的吧!笑容中有欣喜、感激,还有一些小小的羞愧吧!
    一个男生写的是爸爸鼓励他爬上雾灵山的事情。在自己频频失去信心时,是父亲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气,终于爬上山巅。文章结尾,他由衷地说:“爸爸,谢谢您!您的鼓励,会让我翻过人生的一座座山峰。”爸爸感慨地回复:“好儿子,有经历,体会自然深刻!对于男孩子来说,毅力是你不屈的脊梁。鼓励你一直爬到峰顶,就是让你永远挺直你毅力的脊梁,不要因为一点困难就低头认输、放弃。爸爸相信你!”
    这样浸透字里行间的交流中,情感触碰出清晰可见的火花,让人激动,记忆犹新。就这样,爱,在交流中体会;亲情,在交流中加深;感恩,在孩子心中慢慢萌芽;真情真意的语言,在笔下涓涓流淌……
    在这细致的引领下,父亲渐渐更多地出现在学生的文章中。他们在用心体会那份藏于行、讷于言的深挚之爱,将其描绘在笔下,展现一幕幕细致感人的场景,成为一篇篇温情感人的佳作,体现着一份份感恩中的成长。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文教学,既是作文,又是做人;既是教学,又是教育。“教育是心的唤醒。”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的必要有效途径。巧用节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底的感恩,涓涓流淌在语言中。还有很多节日,还有很多岁月河流上的温情码头。只要我们用心设计、巧妙引领,就能引领孩子们在节日里感受、表达、成长。斯宾塞曾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说:环境能够影响人。用爱触动爱,用心触动心,让学生在作文中受到做人的熏陶,柔软自己的心灵,学会用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志,是我们作文教学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节日教学的系列化、多样化、实践化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绽放在广阔明澈的作文天地中。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16/09(总第3期),原标题为《巧用节日触心灵动心动情写华章》。
    作者介绍
    许静
    北京市骨干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北京市文汇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