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指导|怎样写好一件事:以小见大,平凡小事写出深意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通过记述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倍加思念之情。文章事小蕴深,词约意丰,写出了对父爱的感悟,从而启迪读者更深切的感受到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
 
  “以小见大”法,也称小中见大法,就是在作文时选取具有鲜明个性的小事件和细微的细节,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者趣味。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的意思。用“小”材料内容(小角度,更细微),展示“大”主题意义(或宽大,或深刻),文章由此陡然生辉,意境升华,涵义无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实是一种创造。
 
  从材料上来讲: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
 
  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
 
  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学过的课文,比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散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再比如《蝉》: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那就是蝉的生命意义;《贝壳》: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小见大,将平凡小事写出深意”呢?
 
  1.细心观察生活,精选写作素材。
 
  生活中所有的小事意象等都能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选择的小材料与大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可能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与主题相关的小事都要选取,这就需要我们判断准确。席慕蓉就通过描写贝壳的精致和美丽,进而揭示出人生大道理:珍惜时间,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因此,同学们可作如下立意,当拾到一片落叶时,就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或无私奉献的道理;看到劳动者的手时,可以得出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道理……
 
  2.捕捉细小情节,进行重点描写。
 
  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不能空发议论,要注意细节描写。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微的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体现出的道理也就会越深。
 
  3.认真思考联想,挖掘材料内涵。
 
  要深挖为什么,要深思像什么。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不是一目了然的,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就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题材很平常,但作者却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了事物以新的内涵。
 
  4.点燃思维火花,切记牵强附会。
 
  以小见大的“小”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而是小中寓大,高度提炼的产物。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是“以小见大”手法运用的一个典范,描写的是鲁迅出外搭乘人力车,人力车夫在本不用负责的情况下搀扶起被撞倒的老妇人,并将其送至警署的这么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十分简单,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但从这么一件小事里却折射出了一个“下等人”的高尚的人格力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但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同学们要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联系实际,挖掘出材料的闪光点,也可以自己在写作中多尝试一下“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加深理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