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
(教师思北校区林敏娴)
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题记
我曾从影像里见过鲸鱼,它蓝得悠长而深沉。
“2020年4月3日,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上了微博的热搜,“鲸落”这个词跃入眼帘,随即而来的疑问便是什么是“鲸落”?于是我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鲸鱼是有灵性的,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每当鲸鱼预感到自己即将逝去,便会找一个安静的海沟,独自离去,缓慢的沉入海底。而在深海里,营养成分十分的稀少。所以这样一具庞大的尸体,可以维持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的生存,供养一套长达百年的,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成为孤独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
生物学家赋予了这个悲壮的过程一个诗意的名字——鲸落。
“一鲸落,万物生”绝非浪得虚名。只不过,很少有人具体了解这一唯美浪漫的死亡过程。如电影倒带般重演,我经历了一场浪漫的重生。
当鲸鱼气息消绝,巨大的身体开始沉落漆黑的深海。而此时,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吞噬鲸尸。而这正是鲸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移动清道夫阶段,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到下沉至海底的过程中,鲨鱼、盲鳗及甲壳类生物,以鲸尸为食,不断分食鲸鱼的尸体。这一过程持续4到24个月,鲸尸九成都会被啃噬。每一天每一刻不停歇,等到鲸尸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退场。
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段,等到这些海洋生物退场后,第二阶段:机会主义者阶段开始了。20多种体型较小的的甲壳类生物粉墨登场,拖家带口在残余的鲸尸上安家落户,美滋滋的啃噬鲸尸上的软组织。它们依靠鲸尸残余可以生活2年,直到最后一丝血肉被蚕食干净。
你以为这出电影要落幕了吗?恰恰相反,好戏刚刚开始。等到甲壳生物带着繁衍的子孙后代依依不舍的离开后,在一具鲸尸上,深海生态系统开始发挥它独特的“魅力”。第三阶段悄然打开:化能自养阶段。大量的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鲸骨中丰富的脂类,产生硫化氢的富硫环境,从而为一些细菌提供能量来源。这样的微型生态功能系统,能维持其中上百种无脊椎动物,长达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直到鲸骨中的有机质被消耗殆尽。
最终进入礁石阶段,当残余鲸落当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就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这场盛大且漫长的重生,才算完美的谢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鲸落,是鲸鱼以它的方式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我想,这其中的深意是相通的。
我曾想过浮游会不会因为短暂而后悔,树叶会不会因为飘零而哀伤。后来,当我读到浮游在朝霞的沐浴下诞生,树叶吮吸着大树给予的养分,最后将自己奉献给大地,我想我明白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