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佳作|过年

    教师佳作|过年
    原创​作者:金永辉 来源:语文在线初中版
 
    过年
    金永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队人心涣散,人人都无心田间劳作,加上天旱少雨,致使粮食歉收。交过公购粮后,分到每家的粮食,所剩无几。我家八口人,三个壮劳力,全家累死累活,连同杂粮在内,才分了几百斤粮食。母亲精打细算,瓜菜代粮,尽量把细粮留给父亲和两个弟弟吃。当时我在外教书,妻子和才三岁的儿子留在家中,孩子还小,当然也是特别照顾的对象。年关将近,家中只剩下三升麦子,就这还是母亲省吃俭用,一粒一粒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父亲整天唉声叹气,愁肠百结,一愁全家老小新年怎过,二愁开春后,正值青黄不接之时,春荒怎熬。
    看到这一切,我焦急万分,左思右想,突然想到了关头公社,那里的情况应该好些,何况当时我还在那里教书,认识不少熟人,还有我几位老同学,向他们借些粮,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向父母说了我的想法,二老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
    新年的气氛非常压抑,没有鞭炮声,没有欢乐声。家家门上都贴着千篇一律的对联:“战天斗地学大寨,移风易俗过春节"。广播里不时播放着“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通知,这些声音掩盖了过年的沉寂气氛。宋人胡浩然有两句诗是写除夕夜的:“今古遍同此夜,贤愚共添一岁。"七一年的除夕夜,除了每人增加一岁的收获外,再无任何欢乐。
    大年初一,全家吃了一顿久违的萝卜饺子,虽说没有鸡鱼搭配,但一个个吃得挺香。过了初一,仅有的一点细粮已经所剩无几了,我安慰二老说:“这几天就凑合凑合吧,等到初五,我和二弟去借粮。"考虑到春节期间人家还要走亲访友,所以把时间定在正月初五。
    熬到初五,鸡叫头遍,母颜就早早起床,给我和二弟做好饭一一糠菜馍馍和玉米面糊糊。出发前,父亲反复叮咛,路上注意安全,躲开检查人员,不管借没借到粮,都要早点回来。
    吃罢饭,我和二弟拉着架子车,向关头出发了。关头距县城五十里,一路上坡,还要翻漠谷沟。黎明的天空,漆黑一片,四野幽寂,万籁无声。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突然,远处传来凄厉的狼嚎声,令人毛骨悚然。二弟向来胆小,吓得双腿哆嗦,迈不开步子。我安慰说:“不怕,狼离咱们很远,再说,天也快亮了。"一阵惊恐过后,狼的嚎叫声渐渐远去。说实话,当时我也有点后怕,如果狼真的出现在面前,怎么对付。不一会,东方露出鱼肚白,尽管道路坎坷不平,也比摸黑好走多了。
    二弟生辉从小聪明好学,乖巧听话。在父母眼中,他是最有出息的。可惜时运不济,初中刚毕业,正赶上文革爆发,学校停办,升学之梦化为乌有,只好黯然回乡。曾当过生产队会计、大队团支书。曾有几次招工机会,可惜都被人顶包了。改革开放后,做起卖豆腐脑的营生,生活稍有好转。谁知好人多舛,一九八九年突发心梗,不幸辞世。噩耗传来,如五雷轰顶,父母悲痛欲绝,全家以泪洗面。唯怨皇天不假年,更恨后土不怜才。此是后话,姑且不提。
    兄弟二人拉着架子车,一路马不停蹄,尽管是数九寒天,但浑身还直冒热气。到了关头,己是早晨九点多钟了。到了老同学家里,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老同学和妻子忙给我们准备早饭,因为过年,早饭很丰盛,有酒有肉。久违了的红烧肉和酸汤面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主人盛情招待,一再摧促多吃点,可我们怎么也难以下咽,二弟放下筷子说:“老小在家挨饿,怎能吃得下?还是给我们弄点粮食,让我们早点回家。"老同学说:“不急,慢慢吃,吃饱了,才有力气赶路,粮食我已联系好了。"
    吃罢饭,同学领我们到队长家,我刚要说明来意,队长笑着说:“不要说了,我知道了。"原来我俩吃饭的功夫,老同学早让妻子跟队长联系好了。队长叫来保管员,叮咛说:“只要拉得动,能装多少装多少。"队长的热情让我们感激不尽。可能饿怕了,有点贪心,足足装了一千斤麦子。因为是生产队的储备粮,不能随便外借,我说:“给你们添麻烦了,等夏收结束后,队里分了粮,立即还上。”队长说:“不急,不急,你给咱的孩子教书,帮这点忙算什么,明年还吧!”一句话,说得心里暖哄哄的。
    临出发时,老同学给我装了满满一袋年馍,还有好几个烧肉和糖米蒸碗。有几个学生家长,听到借粮的消息后,特意赶来,问我们还要不要粮食?我们千恩万谢,再三推脱,方才作罢。山区人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深深地感动到了我。后来,孩子长大了,我郑重地对他们宣布:关头人对咱有恩,凡到家里来的,都要待之上宾,有难必帮,不能怠慢。
    回家的路上,虽然装了满满一车粮食,但心里高兴,一点也不感到累,加之一路下坡,天还没黑就到家了。父母见到借了那么多粮食,喜得合不拢嘴。全家人春荒不发愁了。
    听说我借了粮食,许多邻人羡慕地前来围观,有人试探着问,能不能给他们匀点。父亲一向古道热肠,爽快地答应了。见我们兄弟几人有不悦之色,父亲说:“现在青黄不接,谁家日子也不好过。没有困难,谁还能好意思开口。”于是,这家五十斤,那家八十斤,不一会,已借出四五百斤。贤惠的母亲提醒父亲说:“别忘了,还要给他姑家留些。”父亲立即称出一百斤,让我送去。
    第二年,到了还粮期限,有的人就是闭口不提,好象没有这回事似的。父亲说:“不还粮,肯定有难处,咱想办法解决吧。"最后还是我们东拼西凑,把这些粮还上了。
    往事如烟,挥之不去。而今,生活好了,衣食无忧,天天就像过年一样,可父母未享几天清福,也相继随着二弟去了。每逢过年,当年借粮之事总历历再目。那时,生活虽然苦了点,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融融乐乐。有父母的家是完整的,是幸福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庚子年春节又到了,又勾起了往事,想起逝去的亲人,不知那边过年否,还缺粮否?
    金永辉于己亥年腊月
    作者简介:金永辉,高中语文教师,已退休,善诗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