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佳作|尼山行记

    教师佳作|尼山行记
    原创作者:李迁 来源:语文在线高中版
    尼山行记
    青海省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李迁
 
    岁末,因着一种特别的缘分,我再次来到曲阜,并与尼山相遇在沂水之滨。
    只是天公不作美,早起吃饭时,屋外已是阴沉沉一片。零星的、一点半滴的雨落在地上,让我多少有了点顾虑,但雨就这么持续滴着,滴到我甚至都不愿称其为雨,更不必怕它会扫了游山的野趣,于是舍了雨伞,穿着冬装,我们乘着大巴来到了这个与圣人有诸多渊源的圣地尼山。
    在车里,听到诸多与尼山相关的话:比如尼山原名尼丘山,因避孔子名讳而改名尼山;再比如尼山有全世界最高的孔子塑像。但我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我知道附着在山水上的人文有时候会让山水不堪重负,甚至会让它变得面目全非。我现在只想亲自去尼丘山看看,看看它是否保留着它的本色,是否还残存着过去历史的痕迹。
    终于,在期待和担忧中,大巴缓缓驶进了停车场。我的心随之一凉,我知道我又步入了一个以文化之名夺山水之盛的景区了。天色依旧阴沉,山头还有雾气,我低着头跟在众人身后,走进了景区。景区尚在打造中,新砌的墙,新修的路,新栽的树,还有立在山上新塑的像,总之一切都是新的,只有历史风尘里的孔子和那些与孔子相关的传说是旧的。
    尾随着大家,我心不在焉地看着那些长势不算很好的花木,循着新修的曲径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前。云雾缭绕,甚至遮蔽了远处的种种,但有人还是辩识出了这高大建筑物旁边矗立的孔子雕像。大家一阵惊呼,随之一片惋惜,既惊其巨大,又惜其不清。我随着他们的指点,赶忙拍了两张模糊的照片。虽然模模糊糊,但我知道这尊巨像一定又是以画圣吴道子所画为蓝本,双手做行礼状。夫子的拘谨早已成了固态模样,从浴池壁上,到陇上山头,皆是如此。
    很快,我便知道那座宏大的建筑物叫大学堂了,而我们尼山之行的第一站便是步入其中,去体会儒家文化了。戴了脚套,走在极其干净的地板上,在导游的讲解声的陪伴下,我进入了一个奢华的殿堂。苏绣里最难的双面绣和安徽的木工雕刻组成的尼山风景屏风组件,随便拿出一个恐怕就够好几户人家的吃穿用度;山西的泥陶技艺捏就的七十二贤,惟妙惟肖;麟凤呈祥的主调,各式的雕梁画栋;通往大学门的五级阶梯和两侧长明的灯盏;还有漆了四十遍的朱门、一面为麟一面是凤的门环以及炫目的、随琴箫音调变化的灯光表演,都让你仿佛置身于朱门之内。一切感官都得以满足的同时,你还可以随着导游看看五个大厅。用“仁义礼智信”五常命名的五个大厅,与五色,五方,五神兽结合在一起,同样的奢华,却又是不一样的风格。比如信厅,由四副画(徙木立信、季子挂剑、退避三舍、季布一诺)组成一个印状,而义厅则是陶瓷画,分别是桃园结义、赵氏孤儿等。这一番漫步下来,想必你一定会对此处的富丽堂皇留有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对现如今文化商人的善用古事感到惊讶。这么大的建筑物,够平常游客走的也就两层,其余好像以会场居多,饭厅为多,据导游讲儒学研讨会等都会在这里召开,据此而言,这一片富丽堂皇之地,大概又事关风雅,有益文治了。正这般想着,耳边又听到导游的催促声,说是要去看节目表演,于是我们又像一群野蜂一般拥向阶前,看那些穿着古代衣冠的现代人用极雅正的普通话中气十足地说着登堂入室的话语,并领着游客规规矩矩的行着古人的揖礼,我就忽然觉得有点冷,想去外面看看了。
    出了学堂,随了人流,还是缓步慢行,来到孔子像前。云雾依旧浓密,圣人只是静立其中,不言不动,这是多么好的示范。听完导游的说辞,我便疾步向前,朝那73米高的雕像走去。石阶很多,一个个迈过,但离孔子像越近我就觉得离孔子越远,我们还是无法看清他,除了云雾仍在,角度也是问题。在它脚下逡巡一番,我便掉头下山,石阶上偶尔回首一望,孔子像居然清晰了起来,不用留影,不用赞叹,就在夫子不着边际的眼神里抽身远去吧!圣人,永远是我们背后厚重的存在。
    出了山门,便有大泽。听导游讲,这是水库,望川的新景点估计要在这里修成吧!我凭栏而看,被雾罩着的水面显得有些神秘,倒是水边的苍苍蒹葭,显得多少有些荒凉。荒凉的苇丛里,几只黑鸭在游憩,不时穿来嘎嘎的叫声,让人顿觉生机无限。沿着小路再行,偶有枝头小花初开,但大多精气神不佳,也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被圣人像压住了精魄。
    下了山,我们转车直奔夫子洞去。所谓夫子洞,就是民间传说里孔子出生或成长的地方,为了爱护圣体,民间有了“凤生虎养鹰打扇”的故事,硬生生要体现出圣人不与凡人同的观念。但事实是,孔子确实与大众不同,但不同的是他幼年就失去了父亲,成长环境比大多数人差;而他一路立己,一路尊古开新的过程又是众人无力追随的。现在,凡是孔子留下足迹的地方,总被后人大肆保护,我有些害怕我又会在夫子洞遇上这样的事情。
    路不太远,绕个坡就到,下车望山,满目苍翠。没有刻意营造出的立体感,就是满山的刺柏,郁郁青青。才走几步,马路就自觉退位,接替它的是一条绵软的沙路。沙路尽头,有一座院落。院落前有座石桥,但桥下仅有一条河沟,绝无流水淙淙。过了桥,红墙赫赫处,便是孔庙和尼山书院。庙前有碑,碑文漫灭,多不可辨,碑体曾断裂过,现在又被修复了。山门外还有一座亭子——望川亭。说孔子曾在这里望远处五川汇河,进而发出望川之叹。我上去望了望,但见云雾,难见江河。于是折道而返,跨过山门,进庙里去寻寻觅觅了。依旧怕进庙,尤其是孔庙,怕那个普通人硬生生被塑成帝王像,还要受那么多不理解他的人的叩拜。偷偷凑到门口前,但一看孔子头上的冠冕,我便掉头它顾,随便四处走走了。厢房是库房,有人守着,不让进,于是我独自一人跑到后院,看其它殿里到底摆着什么,结果一无所有。回首时,惊见前后殿间两棵圆柏长得甚是好看。它够高,够粗,实在是名副其实的合抱之木,左手边那株圆柏底部虬曲盘结,让人不由地对它生出亲近之心。我站在那里,听前殿的人声渐远,进而感到天地的静寂。这里曾经一定是个捧书以观的好地方,但现在呢,这里安安静静,没有一个读书人,没有一句诵书声,而以后这里可能又会被改造成文化景点,东厢房可能会变为餐厅,你在吃饭的时候可能还会遇上一场文化表演,俊男靓女穿梭其侧,而你在饭饱之余也许会窥探出一丝文化的异趣来。
    出了山门,才发现众人已经远去。寻声望去,一溜斜坡下人迹可辨,于是便朝下山的路上走去。碎石板路略有些湿滑,但不至于妨碍游人寻景。路的两旁,依然是林木葱郁,乱石嶙峋。走不了半里地,就听到人言汹汹,想是夫子洞就在跟前。果然,被林木包围着的山脚处有一个不深也不大的洞穴,据说颜母就在这里产下了麟儿,据说孔子少时就在这里遭到了人生第一次的背弃,据说虎哺育它,鹰为他打扇解热,据说他就是这么不同。
    一路走来,也已近黄昏了。雾依旧罩着山头,罩着富贵的学宫和高大的圣像,也罩着静寂的书院。山坞里没有水声,书院里没有书生,我的手头没有《论语》,每一个来尼山的人又会寻到什么,在这如梦似幻的时节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