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型背后的坚持

  教育转型背后的坚持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从教近30年,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历经诸多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革,自然也就要求教师也要来一个美丽的转身——教育转型。从过去的关注知识到现在关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无形中给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教育转型势在必然,教师转身迫在眉睫,但每一个转身背后隐匿着坚守,都预示着一个转折性的突破,更是完善科学的教育观念,引领着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一次尝试把语文课上成读说课
 
  91年参加工作就任教小学语文,任何一篇课文拿来都是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句子,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似乎没什么不妥,一直这样教学着,我也成了骨干教师。
 
  97年,全国掀起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课题实验研究,遍布全国各地各校,我们学校也在列,我很幸运地成了实验教师,经过培训学习,荣幸的任教着实验教材。实验教材的低年级的课文都是以“读说课”出现,课文后面的要求大都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气说说课文的内容,说的形式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背诵课文,可以是表演。
 
  一次上公开课,我执教一年级的课文《狐狸和猫》,引导学生读熟课文理解文意之后,就分了两步,一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能绘声绘色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有的是用自己的语气像模像样的背诵课文,还有的手舞足蹈表演故事情节,整节课都把读说环节体现的很到位,自认为很成功。下来评课时,老师们直言不讳的语言透露着担心,这样上语文课,学生能学到什么?没有字词句的语文课堂怎能叫语文教学?我没有犹豫不决,就把该课题实验这样编写教材的目的和意义细说与教师们,并把教学理念的转变作了重要强调,当场提议和平行班的老师们联手进行对比试验,坚持自己的实验教学。
 
  后来的多次考试证明实验班的学生成绩要高出平行班许多。曾有平行班的老师说,语文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写生字词语,理解课文的内容,能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中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语气说出课文的内容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朗读、口头表达能力,个性张扬,学生很自信,真让学生受益终身。一个老教师说:教了几十年的书,该转变转变教学观念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们也尝试着把部分课文拿来让学生采用“读说”的形式呈现,自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让文本拓展阅读融入语文课堂
 
  这么多年,无论是自己教语文还是听别人教语文,几乎都是在用教材教教材,能够在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共鸣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语文课了,即便是偶尔拓展一下类似的阅读课文还是放在课后、课外,唯恐耽误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任务。
 
  一次和名师们一起到华南培训学习,有幸进入到两个学校观摩学习,与我们的语文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的语文课并没有在某一个词某一个句子深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体现得很到位。如上《武松打虎》一课,学生从文中某一个情节某一段话的内容体会感悟到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带给他们的收获,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在课外收集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更多的同学还由此篇课文谈到了《水浒传》,有的甚至把四大名著都搬进了课堂,几乎都是出口成章,说真的让我们有些瞠目结舌。开始,我们这些习惯于固守文本内容,擅长在课堂中分析字词句段篇教学的老师们很是困惑,旁边一老师不停嘀咕:这哪叫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读书,不分析词句,学生能学到什么?课后与专家们对话得知:他们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文本,但更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且把海量阅读带进语文课堂,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记得当时一老师发问:这样上课,你们不担心学生读不熟练书,不担心考试吗?对方说:孩子们都能读懂四大名著,能把故事情节、精彩片段出口成章的搬进语文课堂了,难道还担心他们不会读书不会考试吗?再说回来,只会当考试的机器的学生又有什么用呢?
 
  我的确深有感触,也在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该再来一次美丽的转身了。
 
  回来后就尝试着把这个课题做起来,在固守我们的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推行“文本拓展阅读”,既重知识又培养能力。和预料中一样,一开始老师们很抵触,于是,自己收集大量资料,举行讲座培训,自己带头讲引领课,然后在全校铺开,但是感觉老师们的课还是不理想,部分老师即便是能把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带进课堂的痕迹,也是不知道该放在哪个环节,有的甚至是花样百出,百花齐放。我犹豫了,是否要继续坚持?
 
  一次在家偶然发现老公在网上种菜,竟然已经种到“金土地”了,很是诧异,在原来轰轰烈烈流行网络种菜时,我的土地都快开垦完时,老公对网络种菜一窍不通,还是请教我他才慢慢会种的。后来,人们都不种菜了,我也就没再坚持了。以为他是更早放弃。没想到,现在别人都不种菜了,他却因为坚持让他的土地连升三级到了现在的金土地。我豁然开朗:既然觉得文本拓展阅读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必须带领老师们继续坚持这样做!于是,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探讨,实践,反思,再实践,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尽管困难重重。现在的语文课堂已经不是一个老师几十个学生和一本书的故事了。如上《母鸡》这篇课文,学生竟也能头头是道:我从“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句话想到了一句关于母爱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我从这个故事联想到了我读的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雪崩危机》”“我还收集了关于描写母鸡的精彩片段……”看,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让文本拓展阅读融进课堂的语文课!曾听到一个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上这样说:我的孩子现在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门没开就坐在门外的坎子上读书,要不就是查阅资料,整理阅读积累。因为坚持这个美丽的转身,赢得了让学生喜爱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咖啡式”的学习方式成就了生本课堂
 
  咖啡式,顾名思义就是几人围坐在一起,边品尝咖啡边交流,那份轻松愉悦,那份惬意享受不说也是人人得知的。
 
  第一次接触“咖啡式”学习方式,还是来源于一次外出学习,那次参加省外培训,竟然第一次被专家安排10一小组围坐在桌旁听讲座,每一个小组的组长的名字都已标志牌的形式呈现在桌中间。讨论交流时,也是由老师拿一张白纸让围坐的成员把自己的要发言的问题在组内集思广益后组长写在白纸上,然后组内成员一起上台展示自己组内的意见。专家说,这就是“咖啡式”的学习,一是有利于合作方便交流;二是增加了成员间的亲密度增进友谊;三是组内成员间的凝聚力很强;四是上台展示的是集体智慧,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很公平。我们好奇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慨,教育要转型,老师必须先转型。随着课改的深入,连教师的培训方式都发生变化了,我们的学生、课堂教学不容置疑也应该来一个美丽的转身。
 
  回来后和同行的老师们一起毫无疑问的将这个既新奇又有实效的“咖啡式学习”方式适时适度地进行了推广,现在,各个学校都是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展示交流也是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收获。我曾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一个小组学生围绕“为什么说地球是美丽的同时又是易破碎的”这一问题上台交流展示,学生1说:我交流的是为什么说地球是美丽的,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这一段我体会到地球的确很美丽,我还收集了关于地球美丽的图片,请看(出示图片)。我交流完毕,谁想和我交流?生2:我交流的是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台下的学生不时的与台上的同学进行回应。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展示交流,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发生思维的碰撞,老师就像一台晚会的主持人不时点拨指引。
 
  就这样,在一节节语文课中,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展示,教师隐身于幕后,让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生长的气息,这,就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体现,这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这种“咖啡式”的学习方式毫无疑问成就了生本课堂,或者说,生本课堂离不开这种“咖啡式”的学习方式。
 
  教了几十年的语文,无论是把语文课上成读说课还是到后来的文本拓展阅读的融入以及现在的咖啡式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无不向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如何改革,课程改革如何深入发展,都是在逐步完善更科学的教育观念,正如每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历程的转型都有一个呈上升趋势的突破性的发展。其结局都是:教育的一次次转型,更多的是为了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终身收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