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高子阳老师的新书《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有幸,我比众多读者朋友们先一步阅读。子阳一向胆子大、有创意——比如,让我这只菜鸟为他写书序。
那天,我和子阳正聊着“五课时读后感教学”。他突然话锋一转:“管建刚和何捷正在为我的新书写序,你也写一篇如何?”
还没等我反应,他已经把书稿发过来了。
我笑了,这就是子阳的方式,不过招,直截了当。就这样,我应下了人生第一篇书序。
在我眼里,子阳是超级独行侠,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一个人抵得上一个团队。他最怕麻烦别人,即便是新书作序,也多是自己代劳。唯有一次例外,朱永新先生为《与孩子共读共书》作一篇短序,那本书是子阳送给女儿的新婚礼物。这次,独行侠一下子从“左极”跳到“右极”,着实让人猜不透。
猜不透就对了,据说,这是天才的思维方式。这种说法我是相信的,在儿童阅读与写作这件事情上,子阳执著多年,做了如山似海般的研究,让我惊讶、惊叹,甚至目瞪口呆。这源于他对儿童世界的长久探索,当然,还有令我羡慕的天然禀赋。
01
关于子阳
知道高子阳的名字,缘于早年的“教育在线”。我特别欣赏他博客首页的几句话:“因为我是小学老师,所以思考的事只能是小事,大事我也做不了,但我深信一句俗话‘干什么,吆喝什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要把钟撞响,撞得有味道。’”
近距离地见到他,是在苏州的一次创意作文研讨会上。他说,教作文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我有点不信。他又说,他正在研究“让100%的学生爱上写作”。我更怀疑了,这怎么可能呢?“绝对可以的,大于50%就约等于100%了嘛,一点一点改变。”幽默智慧,又带点儿调皮不恭,这就是高子阳。
不久,他寄给我一套新作,最有意思的是书名——写给讨厌写作的学生(好玩的童书)。嗬,我喜欢他童心未泯的表达式。2014年,带有鲜明高子阳特色的书《我的课胜过你的》出版了。这家伙,语不惊人死不休,好大的口气!他又逗我:“不忽悠,你怎么能读呢?”读后,除了“创意”“胆大”“绝妙”,我找不出其他词来形容他的教学观和新课堂。他的课,确实胜过循规蹈矩的你和我。
他是个十足的创意顽童,他的脑袋里永远有新鲜的玩意儿。他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他说要写一千本图画书的创意写作,就真的一天一本写下来,两年已近千篇;他说用多长时间写一本书,就能迅速屏蔽干扰,专心写作,到期准时完成书稿;他说准备开启“高子阳读课文”,就肯定做到每天一篇读写……这份执行力,这股坚韧劲儿,不服不行。
他喜欢“哈哈”“呵呵”地笑,他也会为一本图画书感动到泪流满面。当然,他更乐意认真地和你针锋相对,争辩教学观点。这时候,他会摆出一副“谁也说服不了我”的架势,像一只“犟龟”,认定一条路,就矢志不渝地向前走,他相信会迎来隆重的庆典。面对周遭的质疑之声,他或沉默不语,或不定期甩出几个重量级“炸弹”,发出不容置疑的回响。
子阳实在是个有趣的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可爱、可敬。
02
关于《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
《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不是单薄的教学设计,也不是清一色的课堂实录,它是子阳多年的写作思想、写作实践,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书中没有一句艰深难懂的话,他用朴素的、俏皮的,甚至是接近儿童的语言为读者讲述儿童的写作。
01
这是一本稀罕的“写作奇葩说”
子阳喜欢说“玩作文”,他就是个作文玩家。他的“玩”可不是突发奇想,拍脑袋式的。所有的玩法都能找到最初的种子,都经历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点点壮大成熟。没有实践的栽培,就不能说得理直气壮。对于“写作”二字的内涵,子阳就做过“挖井式”的深究。英文、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一挖,果然挖出了宝——人为什么要写作。这一思想成了子阳写作教学的源头,他认为“写的动机”是必须要教的,否则写作就成了“无所谓的、可有可无的练习”,这太无趣了。
子阳说的最多的是“五课时作文教学法”。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两课时作文教学的固定模式,主张通透式地教作文。也许你会惊呼:五课时怎么教?哪里有时间?
且看《写一个小实验》的五课时目标——
第1课时
通过现场做的一个小实验给孩子一个独特的写作思想(小实验可以写成一本书)。
第2课时
介绍一个小实验,训练学生玩一玩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简单的实验报告)。
第3课时
现场做一个验证性实验,写写自己的发现。
第4课时
回忆性实验习作(写一次小实验)。
第5课时
点评学生上节课作文,认识世界大实验。
老实说,读到这里,我真的呆住了——这是我不能抵达的写作教学格局。五个教学目标里,包含着多少趣味、思想和能力啊!这哪里是一次小小的习作教学,他是带着孩子欢愉地奔跑在广阔的写作天地里。作文教学,不是要让孩子的写作之路越走越窄,而是要让他们的写作人生越走越宽。从这个意义上说,子阳所践行的,不仅是写作教学,更是写作教育。
12堂公开课,堂堂有奇思。一本不起眼的作文本,在子阳的创意改造下,也能变普通为神奇。书中原貌呈现了“十有作文纸”样式,哪个年级用几页几开,草稿区、修改区、正式誊写区、同龄作文区、名家作品区……清清楚楚,拿来就用。
如果要评出最能说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投子阳一票。他是儿童读写的“说客”,所有的创想,所有的理据,都被他说得“天花乱坠”。再不想读书写作的孩子,对写作教学再无感的老师,被他一“忽悠”,准来劲儿,都想去试试。
因为热爱,所以不遗余力。
02
这是一本神奇的“写作统计学”
子阳是一个超容量的数据库,是最新版的“百科全书”。毫不夸张地说,《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是“万书之书”,一本书,带出了一个图书馆。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为例,五课时作文课,推荐了《金鱼日记》《永田爷爷的观察日记》《院子的日记》《捣蛋鬼日记》《航海日记》等24本书。子阳的读写观里,有这么一句话——量比质更重要。并不是说读书不求“质”,而是强调,在儿童阶段,量的积累是首要的。量,关乎兴趣,关乎储备,关乎速度。他坚信量变与质变的唯物辨证规律。
他认为,我国课程标准中“九年400万字阅读量”的保底要求太低了。他做了大量的国际阅读调查,在对比中给出了新的思考。他用自己的实践带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再实践。本书的第一节公开课就是《读书千本以上,作文能响当当》,天哪,动辄成千上万,胆小的老师可能要被吓坏了。其实,你要是研究子阳的“1525+N”课程,就会发现,这是为儿童制定的终身读写计划,它的变量曲线是递减而非递增。阅读量的思维变革背后,始终有儿童读写之规律存焉。
《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里,还有统编教材的习作统计,百本写作之书的统计,各种典型教学案例的统计……其信息量之大,超出想象。
这样的创意写作,好玩刺激,又严密精准。
03
这是一本系统的“写作建筑学”
如果仅仅是创意的罗列,当然不能算高超。子阳是写作的设计师,更是建筑师。
从“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到“512作文课”,再到“1525+N多读多写体系”“3211整本书多读多写实验体系”,子阳的写作教学研究步步升级,层层叠加。他择高处而立,向宽处而行,乐趣无穷,乐此不疲。教师如此,学生亦然。
他的研究,我称之为“儿童写作学”。我不知道“写作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分支,也不确定这样表达是否恰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子阳对儿童写作规律的探究是披荆斩棘、摧枯拉朽、入木三分的。二十年,初心不改,热忱从未减退,成果有目共睹。眼前这本《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是他这些年的智慧精华。打开它,你会进入一个气象万千的儿童写作世界,你会和我一样难以置信:他的脑袋怎会装得下这么多东西?又怎会生产出这么多主意?这,绝对是一门学问。在这个领域里,子阳特立独行地建构起自己的“儿童写作学”。
他的“儿童写作学”里写道:
儿童写作应该是浪漫式非精准式的写作。
课内习作就应该慢教、细教、通透地教,决不能草率为之。只有这么做,这么写,这么评,学生写作素养才能逐步地真正养成。
解读教材,需要细致、全面、深刻,最好要有独特的发现,这是深入的过程。没有深入,不可能有科学的取舍,也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班级的那个浅出。
好的作文纸有一种力量,能够把学生带入写作之中,因为这里有“写作对话”,有指导孩子如何写下去的“写作对话”。
我国小学语文老师那么多,本校老师不愿意干,约上一群情投意合的伙伴,分任务做一做,肯定能做出一套相当有影响的书。
……
03
感谢子阳
合上书,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丰富的“读写”二字。是的,子阳的“儿童写作学”超出了写作的意义,他对“读”与“写”做了密切的贯通。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家庭作业是每天读书。人的成长离不开科学的重复。多读多写,是科学重复之道,是人生成长之正道。
我很喜欢子阳创作的一首小诗:有人,读了一棵树,创作了一句话;有人,读了一棵树,创作了一首诗;有人,读了一棵树,创作了一则寓言;有人,读了一棵树,创作了一篇童话;有人,读了一棵树,创作了一封信;更有人,读了一棵树,创作了一本厚厚的书。因为他们眼里,一棵树远不止一棵树。然而也有人,读了一棵树,没写一个字。因为在他们眼里,一棵树只是一棵树。
他以千万本书,播下了千万颗种子。写作,就是让种子生长的美好之事,功德之事。
对于自己的这本“宝贝”,他总是端详不够,他提炼再提炼,创新再创新,斟酌再斟酌,想让它以最好的模样与读者见面。方才,他还兴奋地告诉我:“我还在三改,又改了一万多字。”我明白子阳的这份用心,15万字里饱含他对儿童写作的日思夜想。
此篇谈不上是“序”。作为好朋友,比诸位读者先读一步,这是我的幸运。但愿我的先读,能带你看到书中不同凡响的亮光。
感谢子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