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青的味道

  泡
 
  泡
 
  青
 
  的
 
  味
 
  道
 
  离开故乡快十余年了,它的模样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忽近忽远,忽隐忽现。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溪水,还有那鲜嫩乌绿的泡泡青,总让我魂牵梦绕。
 
  我的故乡——随州,地处湖北西北部,那里北靠桐柏山脉,山清水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壤资源孕育了驰名中外的泡泡青。泡泡青,学名皱叶黑白菜,但叶片比大白菜要秀气得多,有几分像观赏的甘蓝,叶片皱巴巴的,还疙疙瘩瘩的,因墨绿而肥硕的叶片上,鼓起一个个小气泡,故曰:泡泡青。除了泡泡青的每一片叶片上鼓起的泡泡,更重要的是叶片上还长着一层小绒毛,用手去亲抚它,会有一种刺拉拉的感觉,远看仿佛叶片上蒙上一层层白霜,像野菜一样有着野性。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只有地处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随州才能长出这样的植物。有随州人移居别地,因想念家乡的泡泡青,就特意购买了泡泡青种子在外地种植,结果失去它本来的模样,也失去了它固有的味道儿。
 
  泡泡青要在冬天吃,才有风味。天越冷,霜越大,泡泡青就鲜嫩,尤其是经了霜雪的泡泡青,味道清香、醇厚、柔软,是最佳的。儿时的寒假,清晨迎着朝阳,和着田间的耕牛的吆喝声,我会挎着竹篮带着弟弟,一路奔向菜园,为一家人的早餐做准备。霜雪覆盖下的泡泡青如同躺在摇篮中的小婴儿,鲜嫩肥硕的叶片,轻轻地舒展开来,层层叠叠。顺着茎脉,折上一小把,就着菜园边的溪水,冲洗掉叶片上的泥土和灰尘,此时的叶片就像祖母绿一般,通透乌绿。田间的露珠虽沾湿了裤脚,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心情。篮子里躺着一摞泡泡青,还有各色蔬菜,随着我们跳跃的步伐,它们也在篮子里舞动起自己的身姿。
 
  后来,求学在外。每逢冬季放月假回家,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妈,今儿可有泡泡青吃?”“就知道你要吃,早准备好了。”妈妈接过我的书包,转身就进了厨房。灶膛里的木柴烧得红彤彤,烟雾袅绕,我和弟弟都挤在灶膛口,用火钳去翻钳着那红通通的炭火。泡泡青安静地躺在灶膛旁边的竹筐里,下面还滴答着小水珠。一会儿门外响起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是爸爸回来了,弟弟最先跑去开门,迎接我们的是爸爸从集市上买回的猪肉和鱼,弟弟一脸的幸福:“最喜欢姐姐回来。”
 
  “为啥?”我打趣地问他。
 
  “有好吃呗!”
 
  “小馋猫,就知道吃!”我把他的鼻子一刮。
 
  “就是吗,吃好了,才有劲。”他小鼻子一吸,一本正经地说道。
 
  猪肉炼出的猪油,来炒泡泡青是最佳的搭档。和着猪油的香气,泡泡青在冒着热气的铁锅里翻炒两下,一盘青翠欲滴的泡泡青就出锅了,迷人的香气,一下子溢满了整个厨房。夹上一筷子放进嘴里,口涌青汁,那叫一个“甜津”。每次狼吞虎咽,妈妈总嘱咐我慢慢吃,小心烫着;弟弟打趣地说,姐姐是牢房里放出来的;爸爸则喝着温热的黄酒,慈爱地看着我们。围着火炉,我们一家人边吃边聊,有说有笑,整个小屋温暖如春。
 
  随着人们生活生平的提高,泡泡青做菜的品种更多了,除了清炒,还有青菜豆腐煲、青菜春卷、青菜饺子……泡泡青也以它醇厚的香味,成为随州的一张名片。曾经沧海难为水,别处的青菜叫不上泡泡青,少了泡泡青的醇厚鲜嫩、清爽甜津。难怪生活在外地的随州人,为了一解相思之苦,央求老乡不远千里快递上门。去年,闺蜜从老家寄来一蛇皮袋子泡泡青,儿子每天早上要求清炒一盘。好似整个冬天,天天吃都吃不厌。
 
  泡泡青,地道的随州家乡味道,我永远怀想的味道!
 
  泡泡青
 
  科
 
  普
 
  随州泡泡青是随州当地古老的蔬菜栽培品种,在不断探索中演化为如今的独特品种,在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植株塌地或半塌地生长,经过霜冻雪压的洗礼,味道就更鲜醇、柔软,无论是炝火炒,还是火锅里烫或是包春卷,都是极佳的上品。随州人对泡泡青更是情有独钟,每到寒冬腊月,小雪、大雪过后,随州百姓餐桌餐餐必备的的一盘泡泡青菜,随州本地人有说法,一盘泡泡青菜,胜过任何鸡鸭鱼肉;逢年过节,随州当地人有习俗,吃团年饭炒一盘泡泡青菜,每个人都抢着吃,吃了泡泡青,预示着全家人一年四季人口清吉、平安如意。随州人祖祖辈辈将泡泡青的种植代代相传,使泡泡青在随州独特地理环境影响下,保持了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作者简介
 
  肖海艳
 
  武汉市光谷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市优秀班主任,区骨干教师
 
  曾获得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市第五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教育论文国家级一等奖,第十九届“语文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