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的分寸该如何拿捏?

  放手的分寸该如何拿捏?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男孩子还是应该放养”“小时候不动,长大了没用”“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于是,我们总会陷入无止境的纠结中去,“不上桌吃饭”“做事磨蹭”“随手扔东西”……这些事我们应该管还是不管?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中写到: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1》中,我们也认识到尹老师给予了女儿圆圆极大的自由,可以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可以不完成作业,可以由家长代写作业,电子游戏随便打等等。读者的来信说,这是因为圆圆的出生环境以及早期的家庭教育,为她后期的良好循环做了铺垫。所以尹老师的无为而治,也没出现任何问题,反而促成了圆圆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个逻辑就像这个例子——比如我和一个朋友,同样生活在一个地方,身处一个季节,她的手脚就会很暖和,但我手脚就是常年冰凉,那我们到了冬天的时候,我就得穿更厚的棉袄,做更多的锻炼,这样才能和她获得同样温暖的感觉,也就是说先天的因素决定了我们后来的行动。
 
  孩子先天拥有的特质以及家庭环境,决定了我们该不该放手?
 
  那尹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再操心也无力做到让她更努力一些或者更成功一些。而恰是我的无为,使得她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我能够对她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让她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她知道自己怎样都是被父母接纳的,所以她的心思和能量不被分散,全部放在自我成长上。”
 
  审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同事们,几乎个个都是属于管教较多的那种,因为老师看过优秀的孩子是什么表现,所以无形中就有无数条标准,有无数次的对比。做老师的孩子真的挺辛苦的!我们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有一点点偏差,甚至会不自觉地去放大孩子的小错误,平稳的职业环境也让我们不想去拿孩子的前途冒险。
 
  正如书中一名读者的来信里提到的那样:针无两头利,稳中求升的人生缺少了绝地反击的峰回路转,但同样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命悬一线时的胆战心惊。能够拥有安静的、细水长流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幸运?
 
  尽管我努力在让自己学会多放手了,但是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怀疑自己做的不够好。
 
  尹老师写道:“儿童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父母的精细调控,正因为信任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所以才放手……人还有一种本能,是自我修缮。为人父母只要不是错得出格,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会发展得不错的……这更让我体会到自由的价值,它不在一碗饭、一本书、一次作业等这些眼前的细节上,更在对一个生命久远的呵护上。”
 
  总而言之,尹老师的建议是给足够的爱,小事放放放。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自己给的是“自由”还是“放纵”呢?她说,“检验的标准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觉了,还是更依赖了;你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意识,最终是削弱了还是加强了;你作为家长越来越轻松了还是越来越脱不了手。”
 
  所以,你有被触动到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