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刘霜荣
 
  说到读书,总能让我回忆起上大学的那段时光。那时候整日与书相伴,不管外面如何嘈杂,坐在那里,手捧一本书,便岁月静好,人间值得。
 
  那时候读书真可谓是“如饥似渴”,进到图书馆就如久旱逢甘霖,不管进去读的是什么,都能令人酣畅淋漓。那时为何对读书那么着迷,不得不提到我的一个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记得那是初二的时候,在偏远的乡村,其实是没有什么机会读课外书籍的。可越是不得,就越是渴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周五,一位男同学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崭新的书,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那时候对于外国名人的认识无外乎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这三位伟人了,于是对这本书有了极大的兴趣。一向腼腆的我在酝酿了一整天之后,终于在放学前开口向那位男同学借了这本书。拿到书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之情现在回想起来,嘴角还会微微扬起。放学了路上,担心书被细雨淋湿,把书藏在了外套底下,一手扶着单车,一手按着书,脚底像踩着两个风火轮一样,飞快的往家里赶,赶着去读这本。
 
  那个周末,前所未有的感觉时间真是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即使我把休息的时间都拿来看书,吃饭时也看书,还觉着不够用。记得当时在吃橙子,一不小心把汁溅在书上了,擦拭了好久,可还是在书上留下了印子。内心里一面焦急的想赶着时间把书读完,一面又十分愧疚把同学的新书弄脏了。好在最后得到了同学的谅解,可是那年那个周末的那本书,却始终没能读完。
 
  那本没读完的书,是当时的遗憾,而那印记不仅留在了书上,更留在了我心底。高中三年忙于考学,也没多的心思读课外的书。所以一上到大学,把积压在心底几年的遗憾,要十足的给它弥补回来。什么老子的《道德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四世同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当然除了这些经典著作,一些趣味历史,悬疑小说,杂文报刊也都是看的,总之是书海广阔任我遨游。每当读书到入神,就只是个躯壳坐在图书馆里,整个灵魂早已不在这狭小屋檐之内了。
 
  有段时间迷上了汪国真的诗,觉得自己书读的也不少了,也能作诗。于是潜心学习写诗的一些门道,如何填词押韵的笔记做了不少,到毕业了也没写出一篇像样诗出来。最后给自己找了一个写不出诗的理由是:书读的还不够多。
 
  那时读了多少书,没数过,书的名目也不记得多少,至于每本书的内容那更是忘记得差不多了。既然什么都没留下,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我只晓得,当我读完那些书了之后,我就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我了,或者说,我在书中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回不去的是大学时光,留不住的是青春岁月。毕业之后,很少读书了,不是没有机会读书,是我没有给书机会,工作的繁忙与生活的琐事总能成为我读书路上的绊脚石。可长久的不读书之后,内心开始焦虑,总觉着少了点什么。噢,我把书遗弃了,我也遗失那个更好的自己。
 
  但是书不会遗弃任何一个想要把它捧在手心的人,它会原谅你偶尔的迷失,它一直等着你再去把它找回来。
 
  让我们一起打开书,与更好的自己来一次最美的邂逅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