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国》说开去
向阳中学陈为民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银河好像哗啦一声,从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
《雪国》在一场大火中戛然而止,纷飞的秋蛾美丽而凄切地死去。而雪国,也因简单的一次火灾而再也回不到起初那一片茫茫纯净的皎洁天地。
我想,川端康成用一场大火、一个简单的污点毁掉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纯洁世界,大概也是在向世人揭示着什么。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污点确实会毁掉一件本来纯洁无瑕的衣服,这便是“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道理。
这便要求我们在尘世之中保持一颗纯洁无瑕的心,方可不被纷扰尘世动摇初衷。
想起《红楼梦》中对于葬花那一段的描写,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宝玉用手帕将落花包起来,以免落花被玷污,已是对生命清洁的爱惜。而黛玉却更彻底,对世俗的浸染更不妥协,留下了一个个凄美的花冢。
工业兴起,世界缩小,乱象频出,人心浮动。人们逐渐“浮名利,似拚体”,逐渐将追求名利富贵视为人生法则,逐渐逐渐掩于浮尘而不自知。
我想,使“白袍”不被点墨之难,恰恰在此了吧!一个人,若要使其身使其人保持纯洁,先要树立一颗誓不被污染同质化的纯洁之心。立人先立心,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无限遗憾叹道:“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这无限的欲望,名利也有之,声名也有之,都给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挖下一道又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所以保持内心像白袍一般不被污染,都成了像堂吉诃徳大战风车那样希望渺茫的动作。
然而我们又不可对此丧失希望,认为保持自身的纯洁、内心的清净艰难无比便退缩害怕。袁枚有诗云:“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因此,想要始终保有一颗纯洁的初心,绝对不能将自己困囿于安乐窝之中。若要免受沉沦之危,便要时刻保持清醒,更不能惧怕困难。其实,有时候,一些磨练正是为练就一颗不被俗世污染的纯净之心准备了条件。
但,止步于保持自身纯洁不被污染还远远不够。青少年们,理应在保持自身人格臻善的同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社会,如若有了良好的风气,便能够形成更加强大的凝聚力。那么此时,“白袍”便不会那么容易被沾上黑墨,因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影响已大大减少。
所以,少年的肩上要担得起草长莺飞与明月清风。如若青少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强烈的感受力,便能够树立一颗由内而外质朴纯洁,不被污染的心灵。
于尘世,立清心,立净心。
白袍点墨,终不可成。
这是《雪国》的哲思,亦是对世人的警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