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赏读《野望》

  编者按:《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又是这一课的第一首,所以寻找一个诗歌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赏读诗歌至关重要,最后确定为: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白居易也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读诗要“知人”,写诗要“为事”,而我们在学诗时要“知人论世”。
 
  对于“知人论世”,教材在指导阅读时曾提到: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语文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了相关要求,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知人论世——认识王绩
 
  王绩是谁?王通的弟弟。王通又是谁?王勃的爷爷。王勃是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初唐四杰之一,天才诗人。然而王绩又是干什么的呢?最简单的回答是:大唐第一诗人。何以见得,之后再说。
 
  不过,不止这么简单。王绩在《新唐书》《旧唐书》上是被列入隐逸传的,说直白点:隐士。他可不是一般的隐士,他还是一个爱写诗的隐士。隐士+爱写诗应该等于陶渊明。没错,他的偶像就是陶渊明。陶渊明种豆南山,王绩躬耕东皋。陶渊明有避世的《桃花源记》,他有杜撰的《醉乡记》。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王绩有《五斗先生传》。
 
  陶渊明爱喝酒,王绩也爱喝酒。爱喝到什么程度呢?别人当官为了天下为了政绩,而王绩却为了酒再三出来当官。他三次出来当官,一次因酒主动辞职,两次为酒而工作。王绩第一次当官是在隋朝,先是在中央任职,嫌弃中央管得太严。主动要求下放到南方的六合县,天天喝酒不好好工作,结果被人弹劾。不等人家动手,他把领的工资留下,深夜驾一叶小舟,不告而别。
 
  到了唐朝,隋朝被ko掉了。李渊建唐,四处搜罗人才,王绩被找到了,朝廷请他当官。他答应了。当官的理由是唐朝的公务员有一项福利,每天供应三升好酒。(良酝可恋耳!)免费酒估计喝来喝去老是一个味,王绩喝烦了,干脆辞职,理由是脚病。
 
  等到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又把他给叫了过去,让他当中央一个部门的官。贞观初年,王绩听说太乐署史(掌管宫廷音乐)焦革酿得一手好酒,心痒难耐,就找吏部闹着调动工作,要求去当太乐署丞。吏部官员感到很为难:一来你五音不全,专业不对口;二来级别不升反降,不合适吧?王绩却死缠烂打。有志者事竟成,这次不寻常的工作调动居然让王绩给磨成了。从此王绩每天喝着焦革送来的美酒,跟焦革探讨酒曲配料,醉心于酿酒理论和工艺研究。不久焦革去世,焦妻照常每天送酒,一年后焦妻也死了,王绩绝望地嚎啕大哭:老天啊,你成心不让我喝上好酒吗?然后就辞职回家了。
 
  这是正史里王绩的形象,也是王绩想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但这不是完整的王绩。真正的王绩才不是这样的。他出生个世家大族,书香门第。王绩的理想是建功立业,他无所不学,就为了等待皇帝召唤,登台拜相。
 
  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受到隋朝权臣杨素的赏识,称他为“神仙童子”,二十多岁就出来做官。按说应该走上一条正规的光明大道,但为什么后来跑偏了呢?他二十多岁出来当官的时候,是个小官,本职工作就是校对图书。官虽然不大,秘书省位在中枢,靠近皇帝,搞不好就能混出个名堂来。但很可惜,他的老板是隋炀帝。隋炀帝最烦别人提意见,谁给他提意见,他就弄死谁。面对这样的领导,王绩怎么敢提意见?所以他的诗里写满了恐惧:“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终保吉。”他出于远离灾害的目的才离开了首都,自请到县城去任职。但是没有想到在这里还被各种举报。他想说又不能说出来,只能托名好酒,不慕功名,小舟从此逝。
 
  他把自己比作断了根的孤蓬,完全没有一点喝酒的潇洒。他弟弟问他怎么样,他说有酒喝,恐怕也是强颜欢笑之词吧。再多的苦,也只能自己吞了。这些年消磨了他所有的英雄气,这一生彻底放弃将相的梦想。大丈夫,不为良相,便为名士吧。回到乡下,他自己动手酿酒。不仅如此还写了两本心得:《酒经》和《酒谱》。当时的风水大师李淳风看到他的著作,激动的说:“你是酒类方面的司马迁啊,填补了当前学术空白啊。”
 
  在乡下,自己的地,不用交房租,家里还有仆人——似乎不多,但足够他使唤。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在乡下过得优哉游哉。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酿酒、喝酒,处处给人炫耀自己的酿酒方法。酒酿好了,他就召唤朋友过来坐坐。找不到朋友也不勉强,就自己喝。
 
  归隐后,王绩再没有走向世俗。但他的诗却横空出世。他的诗中有惆怅,有落寞,有从容,有无奈,有仰天长啸,也有仰天大笑。公元644年,王绩重病,预料到自己命不久矣,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王绩一辈子喝了太多的酒,却越喝越清醒;王绩和陶渊明也不一样,陶渊明饮下的是魏晋风度的最后一杯,而王绩举起的,则是大唐气宇的第一杯。
 
  咱们今天要学习的《野望》就是最后一次辞官归隐后写的诗作。咱们一起走进这个时期的王绩。



  知人论世——赏读《野望》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生结合注释,自由读,了解大意。
 
  2.指一生个别读,问是否能读出诗人的感情?
 
  3.听吟诵示范,判断诗人的感情。
 
  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情感。
 
  译读: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染上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乡,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边。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怀念隐者伯夷和叔齐。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是他的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东皋,并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理。“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绩?(在政治上希望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的王绩。)
 
  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之景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得禽鸟归来。问:同学们,这是怎样一幅画面?(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牧人们皆有所归而“我”却独无,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绩?孤独、忧郁。)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抒发感情,首尾呼应,收束全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夕阳下景色的宁静,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问:此时,学生们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绩?(苦闷)
 
  师总结:首联以“望”开启,颔联承“望”写景,颈联转为写人,尾联呼应首联抒情。这样的结构便是律诗中非常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整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