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新闻评论升格指导与训练范文:高考作文专题复习-符合题意

  作者:湖南师大附中刘海涛老师。
 
  要点:写作指导(含指导、范文、训练)+三位学生的升格作文(均含原作与详细的点评、升格后佳作)+时评范文教师点评版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符合题意
 
  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月考3作文之新闻评论升格指导与训练
 
  刘海涛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摘编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科技日报》2001年2月22日)
 
  材料二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运载专机缓缓穿过水门,这是迎接英烈的崇高礼遇。5位90岁上下的志愿军老战士见证了今天的仪式。“异国他乡七十载,如今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早早等候的市民肃立行注目礼,有人默默拭泪。一位老人手拿照片说:“照片上没有我的父亲,他没看到这张照片就牺牲了。”一位市民深情地说:“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奋发图强!”
 
  自2014年以来,累计已有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摘编自《英雄归故里浩气存天地》,《人民日报》2020年7月28日)
 
  阅读新闻是青年们了解历史、关注社会、扩大胸襟的一种途径。以上两则新闻内涵丰富,请据此写一篇评论文章,向校报“走在大道上”栏目投稿。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符合题意的解说及相关分析
 
  从实际来看,学生们写作总会在题意方面出大问题。而作文评价方面,符合题意又是个紧要又紧要、基础又基础的维度。这真是难!年年训练,年年难。
 
  真的有这么难吗?是指导缺乏,范文缺乏,还是训练缺乏……
 
  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排除法,不能保证面面俱到,只要对写作有益,也就不枉琢磨费劲一番了。
 
  一、指导。符合题意通俗地说就是学生的写作要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实现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的意图通过写作指令或写作描述性文字来体现。这里建议所有学生在写作时,把作文的明确写作指令和间接的要求性文字用数字列出来,从而使写作任务了然于心。附中本次作文直接的写作指令有:
 
  1.据此写一篇新闻评论(此指上面两则新闻)。新闻评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引领性,要求行文紧扣两则新闻分析说理。
 
  2.文章是向校报“走在大道上”投稿。校报的读者主要是师生,内容既要契合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也要体现必要的宣传与鼓动。“走在大道上”要求体现“大道”的寓意。例如发展的大道,成长的大道,强大的大道,奋斗的大道,凡此具有正面引领价值的写作理解都可以。
 
  3.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是常规作文要求。
 
  4.还有一句陈述性的话要注意:阅读新闻是青年们了解历史、关注社会、扩大胸襟的一种途径。上述两则材料是新闻,文章的主要读者是青年。这暗示写作内容要明确作者的作者和读者立场,要体现历史和现实视角,要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心怀天下……
 
  二、范文。这里当然是指新闻评论的范文。范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借鉴模仿,有利于自学。最简单的学习思路是:虽然我不会写,但看别人怎么写,学优秀的文章怎么写,不就行了吗!当前高考复习,最不缺的就是新闻评论文章了。只要你想看,途径很多,尤其是老师还会经常挑选印发一些给你。例如最近的人民日报时评《“八路军”住别墅抹发胶,“偶像剧”套路用错了地方》、《不能借多元口实阉割社会公德》、《案板下学习的女孩:你努力的样子真美》等等,这些文章出自权威报纸,所论及的新闻也是热点、焦点,行文思路虽各有特点,但都紧扣材料,有理有据,值得学习。尤其是前段时间印发全班的《中学课间操跳“敦煌舞”,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相融》,已在班上讲解分析,应作为压箱底的范文读背积累。
 
  三、训练。当下我们的写作训练基本上是就着月考作文来进行的,这种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也是缺乏系统性的。增加训练的次数,但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和老师作业批改负担,还要提升训练效果是需要研究的。特级教师王栋生就提出过,多写小作文,大家一起批改,马上写、马上评、马上改。这个思路可以尝试。考场作文写好,前提是平时训练好!有条件的每周进行一次小作文训练。用实践来检验成效。最近一部分同学下决心在作文方面着力。我的建议是就以高三十次月考作文题为纲,改好十次月考作文,应考足矣。胡释元、肖泽宇、欧阳延松、张祥麟、马于洋、周瀚等同学做出了尝试,取得了实效。
 
  四、其他问题。老师课堂上讲的这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印发的资料包括现在写的这些文字,你能看懂吗?有没有疑问?这需要我们加强沟通。是概念的问题,积累的问题,还是熟练度的问题,还是执行力的问题?老师会主动了解学情,多做调查工作,有的放矢的进行讲解。也特别希望同学们主动交流,寻求帮助,找出真正问题,对症下药。相向而行自然事半功倍。
 
  老师注意到不少同学忽视材料,不懂如何紧扣材料。写作时,我们的同学往往从材料中揪出一个关键词,变成自己的观点,文章就开始飘忽了,材料的作用基本就结束了,顶多还有一部分同学记得把材料作为论据再用一下……也有同学记得死要求:段段不离材料。可一写起来就紧张了了,如何紧扣材料忘了,做起升格训练来,还是不会了。
 
  想好了,不等于做好了。思想和行动之间其实隔着一段挺长的距离。这一判断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有指导的训练是必要的。训练之后,才能生巧,才能心到手也到。可是对不少同学而言,要承认自己不会紧扣材料写作就很为难了。听老师讲、看别人写,那么容易,我肯定也会!真被老师盯上了,督促了,原来是不会!“认识你自己”,不容易啊!
 
  其实紧扣材料有妙招——用好教材上的方法:学习写得深刻。一、探究因果;二、对比鉴别;三、以小见大;四、由表及里。文章的“引”适合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议”可以采用探究因果、对比鉴别、由表及里的方法;“联”可以运用对比鉴别、以小见大的方法;“结”最好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如果你真正按要求做了升格的训练,这些方法的妙用,会感受到的。
 
  我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写作学情调查,有针对性的落实写作训练;还要努力开发新的写作训练形式和工具,不坐任低效写作自流。
 
 
 
  学生作文升格
 
  胡释元升格1
 
  众人划桨开大船
 
  被誉为“当代神农”的袁隆平院士,年高耄耋了;却任然躬耕于田亩,九寸稻穗,喂饱亿万人民;阔别七十余载,护国英烈光荣归故里,三尺火枪,捍卫祖国边疆。
 
  是否,那积极有为的个人情操,已在四海升平的年代中,一蒿独去?
 
  是否,那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已在春意盎然的和风中,遁于无形?(以上三段概括材料并进行追问。)
 
  受光于天下,而照四方。纵观建国发展之历史,杰出有为的“君子们”无不站在风口浪尖向我们走来。几经周折,却未曾放弃建设祖国的钱学森,一己之力让中国导弹前进二十年;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做着与女儿从此诀别的打算,和打压势力,抗争到底,扛起“国产”大旗;即将赴京领奖的袁隆平院士,大年初二便走进田亩,思索着如何“大庇天下寒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意气风发,自强不息,他们成为了社会中一个又一个的光源。(首句引用魏源名句做分论点,但分论点和论证内容不契合。对名句的理解有误。袁隆平的材料只起了论据之一的作用。)
 
  受光于庭户,而见一堂。或许不是人人都可站到那样的高度,可诗经有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做不到“兼济天下”,便向他们看齐。汶川地震,多少人一夜之间家破人亡,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由全国各地、各个阶级组成的救援队,在废墟中播撒希望;鼠年尹始,疫情肆虐,无数白衣卫士前往一线,日夜不分地与死神斗争;抗美援朝,志愿军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拨开云雾、神州见光明……穷则独善其身,他们的名字也许不被人所知,他们的个人事迹也许不广为流传,可他们却自我奋起,完成了命运的突围,这实是自我生命的义举。(和上段优点、问题一致。)
 
  而目于当下,可喜亦可忧。香港暴乱引得同胞人心惶惶;藏独分裂让国人义愤填膺;新闻里仍有食品造假之事、马路上仍见碰瓷讹人之劣行……(前面的论据都是正面例子,此段是联系当下,举出反面例子,论证论点的必要性。)
 
  水浒传中有言:棋逢对手难藏幸,将遇良才好用功。面对风云变化的世界,即使处于和平年代,看不见的硝烟却依然涌动。国家的强盛与否体现在能否让它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有大才引领,是我们的航标;个人前进探索,是我们的动力。身处博弈之中,我们个个是斗士,不能心怀侥幸;面对复兴大业,我们人人有责任,不可逃避懈怠。
 
  而安居乐业从来不单是由个人或个别群体创造,唯有上下齐心,内外同力,大脚印踩出方向,无数小脚印踏平尘土,众人划桨开大船,才能走出人民的康庄大道,走出民族的光辉前途。
 
  幽幽深疑无路通,黎明处,草木正枯荣。我们可以谦卑,但不会倒下,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指出人人有责任,为建设好祖国,众人划桨开大船。)
 
  总评:
 
  全文在语言和素材上胜人一筹。文章行文思路不清晰,观点和内容脱节,基本上丢开材料自由谈了。
 
  胡释元升格2
 
  要做社会的光源
 
  被誉为“当代神农”的袁隆平院士,年高耄耋了,却仍然躬耕于田亩,九寸稻穗,喂饱亿万人民;护国英烈光荣归故里,七十余载后,忆三尺钢枪,捍卫祖国边疆。
 
  是否,那积极有为的个人情操,已在四海升平的年代中,一蒿独去?是否,那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已在春意盎然的和风中,遁于无形?
 
  纵观建国发展之历史,光风霁月的君子们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站在风口浪尖,砥砺前行。(应点出观点。)
 
  我们的社会从不缺乏为民请命之人。曾以一己之力让中国导弹前进二十年的钱学森,回国途中波折重重,却从未放弃过建设祖国的念头;做着从此与女儿诀别的打算的任正非,誓要和打压势力抗争到底,扛起“国产”大旗;“我是90后,我还要成为‘00后’”,大年初二便下田视察的袁隆平院士,此时心中想的不是即将前往北京领奖,而是如何饱天下寒士……站在时代的潮头,他们出类拔萃、意气风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们成为了社会中一个又一个光源。(本段首尾相顾,并关联了题目,好!袁隆平材料做论据使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个个敢为人先的个体,才组成了我们坚不可摧的人民群众。汶川地震,灾情惨绝人寰,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由全国各地、各个阶级组成的救援队,在废墟中播撒希望;鼠年尹始,疫情肆虐,白衣卫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与死神奋力斗争;抗美援朝,志愿军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拨开云雾、神州见光明……危难来临,他们将集体放于首位,自我奋起,完成了平凡人的生命义举。(由个体拓展到群体,思维有发散。志愿军材料继续做论据使用。第三段提到“纵观建国发展之历史”,第四、五段的论据列举应体现出时间的顺序,这涉及到逻辑顺序问题。没有关联题目,很可惜,这里有结构意识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社会集体的进步从不依靠一枝独秀,唯有一个个光源闪烁其间,才有燎原之势。如今,袁老虽已年迈,可他的团队却日益壮大;战争英雄们已魂归故土,可他们的事迹仍在军营中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继承了红色精神的将士。(这是目前最大的升格惊喜。这就是合理关联材料的具体体现。分论点提出后,紧接着论证。论证内容结合作文材料,并做了适当的迁移表述。这些都属于议论性文字。释元要总结经验,形成自觉。)
 
  而目于当下,我们可喜亦可忧。我们有百万将士护国安邦,香港暴乱却引得同胞人心惶惶;“当代神农”袁隆平不顾高龄仍躬耕于田亩,新闻里食品造假之劣行却屡有报道……(联系现实,将两类行为进行对比,对比中关联的将士、袁隆平。这是有意识扣材料,有进步!要注意对比的目的,这是要讲清楚的。)
 
  水浒传中有言:棋逢对手难藏幸,将遇良才好用功。(引用虽好,此处无用。要以更好的实现写作目的为遣词造句、选材择料的标准。)面对风云变化的世界,处于和平年代,看不见的硝烟却依然涌动。国家的强盛体现在能让它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有大才引领,是我们的航标;个人前进探索,是我们的动力。身处博弈之中,我们个个是战士,亦如沙场临敌,不能心怀侥幸;面对复兴大业,我们人人有责任,无论黄发垂髫,不可逃避懈怠。(观点,观点……要反复地亮观点。)
 
  我们的前方有百万雄狮保驾护航,我们的周遭有钟、袁双院士组成的“医食无忧”组合,大脚印踩出方向,无数小脚印踏平尘土,众人划桨开大船,才能走出人民的康庄大道,走出民族的光辉前途。(又关联了材料。)
 
  幽幽深疑无路通,黎明处,草木正枯荣。我们可以谦卑,但不会倒下,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后三段在层次上是一个,作用上同一。怎样写出层次呢?中心明确吗?这是继续的要求了。)
 
  总评:
 
  此文可以上48分了。在紧扣材料上终于做出了突破。
 
 
 
  张祥麟考场原文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
 
  9月27日,第7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早早等候的人们亲眼见证了这场迎接英烈的崇高礼遇。
 
  在70年前,这些英雄都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全与稳定,毅然投身于朝鲜战场,然而很多人再也没能平安归来。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个时候美国实力远远强于中国,中美对战意味着什么,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坚毅却是很难想象的。
 
  当时中国解放并没有多久,国家积贫积弱,美国以为中国好欺负,就想借此机会打压中国,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兵器装备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
 
  但他们错了,大错特错。
 
  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军人令敌人胆寒的血性。
 
  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中国军人就是以这种必死的信念顽强战斗,甚至是生命最后一刻。
 
  原来曾听到一个故事,说是在朝鲜战场上,某场战役中,中国军人严阵以待,准备痛击美军,当时冰天雪地,气温在零下20多度。但这批军人为了防止美军撤退,为了在他们撤退时来一次致命性攻击,战士们都匍匐在雪地中保持着警戒姿势。
 
  但是美军迟迟没有过来,终于过了几天,美军准备从这个地方撤退,但他们从此地经过时,却发现了许多个奇怪的冰雕,他们仔细一看,发现竟是一个个中国军人,他们虽然已被冻成冰雕,但姿势以及那坚定的眼神都没变。
 
  正是这种血性以及刚毅使我国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打出了国威,震惊世人,从此刻开始,世人也开始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中国。
 
  我们今日得以舒服的享受着生活,走出国门后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外国人鄙视,而是颇受欢迎,都是有这些为民请命,不畏断头颅的英雄在默默的奉献,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为人所知,死于异乡也无人认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可爱的人。曾有人采访志愿军战士,战士说:“我们苦,是为了人民不苦,我们牺牲,是为了祖国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应倍加珍惜,奋发图强。而逝去的英雄,也会永远受到我们的敬重,浩气永存。
 
  教师简评:
 
  此文是考场原文呈现,38分。没有结合两则材料并紧扣行文,议论文的体式都丢了。新闻评论首先也是议论文啊!这是典型的不符合题意。
 
  张祥麟升格
 
  以责任与担当为己任
 
  在2001年春节过后第2天,一位老人眯着眼,看着几百亩实验田,并走进田地,翻看土壤——这里是湖南长沙的马坡岭,一个普通的乡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与农民没有区别的,朴素低调的老人,是即将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再回到2020年9月27日,第7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遗骸回到祖国,专机穿过水门。几位老战士与市民共同见证了这场崇高的仪式。人们都对这场仪式充满崇敬之情。
 
  为什么这两件事毫不相干,但放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原因很简单,两件事的主角都自觉担负着重任,时刻没有忘记使命。
 
  袁隆平院士献身杂交水稻事业一辈子,解决了全世界数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他原本可以申请专利,从而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但他从内心始终牵挂着黎明百姓。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可以继续担负重任,并一直工作到现在。
 
  而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们在听到祖国的召唤后,毅然出征,誓死保家卫国。数不清的战士刚走出国门时,才20出头,正当青春洋溢之时。他们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家庭的未来。无情的战火,却把他们永远定格在了意气风华的花样年华。但他们却是承担了伟大的重任,他们是真英雄!
 
  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可歌可泣的发展史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是战士,是医生,是作家,是老师,是科学家……身份虽不同,但初心相同,在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时,他们非常积极主动,勇于担当,从而使发展能够稳步进行。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数不清的白衣天使忍痛辞别家人,奔赴前线,用自己的生命与病毒斗争。许多医生站在手术台前战斗,脸被勒出了许多印痕;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敢于说真话,不顾被误解的痛苦,最终不幸逝世……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国家有难,他们仍然坚定地穿上白大褂,承担救治苍生的重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国家不可能创造出快速战胜疫情的奇迹,我们可能还要继续遭受疫情折磨。而袁隆平院士,志愿军烈士皆如此,他们也是普通人,但在面对重重考验时,他们能牢牢履行自己的使命,最终犹如凤凰涅槃。实现了人生最光辉的价值。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能没有这些人。他们是凡人,也是英雄,既平凡,又伟大。他们勇于承担自己肩上重任,从而使国家走得更加稳固,更加坚定有力。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我们高中生也快要成年,马上就会成为国家的接班人。所以每当我们肆意享受幸福生活时,不要忘记是谁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唯有如此才能更加勉励自我,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以责任与担当为己任,接过前辈的手中的火炬,让华夏之光永远照耀下去。
 
  教师简评:
 
  此文是升格作文,有重大进步。评分可在50分及以上。文章观点明确,论证紧扣两则材料进行,既论证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也进口了两则材料,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在论述中能自觉运用探究原因、对比鉴别、由表及里的方法,使得文章体现了逻辑性,有深刻性。可在语言及论证力度上继续突破。
 
 
 
  欧阳延松考场原文
 
  学习楷模精神,开辟光明大道
 
  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20年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不论是袁隆平院士,还是志愿军烈士,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时代楷模,凭借他们值得称赞、值得学习的楷模精神,将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推向光明的未来。
 
  在前辈们开辟了一部分的光明大道上,中国还要继续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的参与。而学习前辈楷模的精神,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我们要学习楷模们的自强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是先辈们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保障了国家安全。站在树枝上的鸟儿,从不害怕树枝折断,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翅膀。中国发展的很快,但仍有不足之处落后于人,这正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总有技不如人之处,这更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为以后建设自立自强的国家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要学习楷模们的奉献精神。几十年前,是一批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用鲜血换来了国家的安定和平。他们走时,何尝没有挂念?但在他们心中,更重要的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奉献精神。是奉献精神和他们顽强不屈的意志支撑他们战胜了美帝国主义,为我们换来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在往后的建设中,我们身为大国青年,应胸怀家国,愿将一生献宏谋。只有一代接一代的奉献,才能推动中国在光明大道上继续前进。
 
  我们要学习楷模们的创新精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成果,无一不是经过了创新浇灌。三峡工程,世界瞩目;北斗组网,全球关注;杂交水稻,人民享福。“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身为大国青年,应勇立时代潮头,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用新思路和新方法解决追梦路上,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从志愿军烈士到袁隆平院士,我国涌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楷模。这些人身上的楷模精神值得学习。也只要学习楷模精神,中国的未来发展之道才会更加光明!
 
  愿我们都能学习楷模精神,为祖国发展开辟光明大道。
 
  教师简评:
 
  这篇考场文章得了45分。这个评分是恰当的,也是肯定了作者的。本文结构非常清晰,语句整散结合,词汇素材都很丰富,文章的首尾部分都能自觉地结合材料完成了“引”和“结”的使命。文章观点明确,有鲜明的立场和引领意识,符合新闻评论的相关要求。最大的问题是主体论述部分丢了材料,没有紧扣行文。符合题意完成不够。
 
  欧阳延松升格
 
  学习楷模精神开辟光明大道
 
  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20年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不论是袁隆平院士,还是志愿军烈士,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时代楷模,凭借他们值得称赞,值得学习的楷模精神,将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推向光明的未来。
 
  在前辈们开辟的光明大道上,中国还要继续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的参与。而学习前辈楷模的精神,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我们要学习楷模们的坚忍精神。文革时期袁隆平无意发现了一株高产水稻,他便冒着被判“搞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风险将其存于家中,悉心照料,小心育种,终于有了现代杂交水稻的前身;朝鲜战争中,战士们忍受着前线恶劣生活条件的摧残,艰苦奋战,他们曾有人说,自己住防空洞,吃雪水,就是为了不让乡亲们住防空洞,吃雪水。他们就这样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隐忍着,终于迎来了胜利。
 
  作为新时代青年,只有学习楷模们的坚忍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祖国在社会主义光明大道上披荆斩棘。
 
  我们要学习楷模们的自强精神。袁隆平院士年逾九十仍在试验田中奔波,为的就是填饱国人的肚子,壮实国人的身体,将饭碗抓在自己人手里;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是先辈们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保障了国家安全;志愿军烈土们有的年纪轻轻便战死沙场,有的甚至遗体仍未归国,他们慷慨赴死为的就是筑牢我国的军事防线,将话语权抓在自己人手里。这些,都是追求民族自强的表视。站在树枝上的鸟儿从不害怕树枝折断,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翅膀。
 
  作为新时代青年,学习楷模的自强精神,为未来实现民族自强打好思想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新时代的祖国发展很快,但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人,这正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总有技不如人之处,这更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为以后建设自立自强的国家,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要学习楷模们的奉献精神。几十年前,是一批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并赴朝鲜战场,用鲜血换来了国家的安定和平。他们走时,何尝没有挂念?但在他们心中,更重要的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奉献精神。是奉献精神和他们顽强不屈的意志,支撑他们战胜了美帝国主义,为我们换来了安定。
 
  所以,在往后的建设中,我们身为大国青年,因胸怀家国,愿将一生献宏谋。只有一代接一代的奉献,才能推动中国在光明大道上继续前进。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国发展的节点上,我辈青年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袁隆平院士,还是志愿军烈士,他们身上都有熠熠生辉的闪光点。那些,就是楷模精神。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辈青年,应当乘风接力,继承楷模精神,为祖国发展开辟光明大道,用激昂人生为祖国发展再续华章!
 
  教师简评:
 
  延松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修改,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效果极好!并且作者还在分论点上做了修改升级,很是用心。可评分在52分及以上。此修改稿已经达到1100字,如能控制在1000字以内更好!在结构清晰工整之外,追求思维和语言的灵动可成为一种更高要求!
 
 
 
  如何紧扣材料?看范文——时评范文刘老师点评版
 
  中学课间操跳“敦煌舞”,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相融
 
  (事件+判断,形成观点。传统与现代相对;相遇相融并列且拟人)
 
  近日,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凭借着课间操《舞美敦煌》走红网络。学校老师称,这支敦煌舞是根据敦煌壁画二次创作的,这套课间操已经跳了5年,编排的初衷是希望借此传播敦煌文化。(本评论所依据的新闻是什么,首段呈现了。本段两句话,第一句简述敦煌舞走红事件,第二句引述老师对敦煌舞的解说。第二句的重要作用在于关联题目观点。)
 
  “第×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在许多人印象中,课间操无非就是一些弯腰踢腿之类的经典动作,这么多年基本上没啥变化。一成不变的广播体操,锻炼效果有限不说,学生们更是兴味索然。(举常规体操例子,与敦煌舞形成形式、兴趣、效果正反对比)
 
  近年来不少学校尝试对课间操进行改良,网上不时有戏曲课间操、武术课间操、街舞课间操之类的视频走红,引发网友“毕业太早”的感慨。即便在“另类课间操”各领风骚的大背景下,“敦煌舞”课间操依然令人感到惊艳不已。看着身穿校服的学生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动作整齐,时而还摆出反弹琵琶、飞天等动作,网友们纷纷表示“太美了,好想学”。(举课间操改良例子,与敦煌舞进行形式效果正比)(正比、反比结合,引出对敦煌舞走红的深层思考,原因到底是什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敦煌舞”不仅是对课间操形式的变化,更在于某些深层次的突破。(承接上文,对敦煌舞走红原因作出判断,为全文关键句!暗指标题。)
 
  “敦煌舞”首先突破了课间操的僵化思维。对于生性喜欢新奇有趣事物的青少年而言,单调乏味的广播体操已然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依然继续按部就班地做操。敦煌中学5年前就开始编排《舞美敦煌》课间操,无论从行动初衷还是时间跨度来看,都足见其用心程度。(开始分点论述。首句为分论点,二三四句是论述。)
 
  “敦煌舞”课间操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绝好突破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成为共识,但因其年代久远,孩子们接受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只是请专家对孩子们开展讲座指导,或邀请专业演员来学校演出一两场,效果也有限。在此背景下,“敦煌舞”课间操无疑是有益的探索尝试。(首句是分论点2。二三四句是论述内容。)
 
  简而言之,“敦煌舞”课间操不只是单纯改变课间操的形式,还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将敦煌舞和健美操的动作巧妙融合起来。这样的现代相遇,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乡土情怀,并在他们心中埋下传承的种子,于潜移默化之中传播传统文化。当“敦煌舞”课间操走红之后,学生们既锻炼了身体,也成了敦煌文化的传播使者。(综述原因,照应标题,点明了敦煌舞课间操的价值和意义。)
 
  无独有偶,近日内蒙古赤峰大板第一中学数百名学生齐跳内蒙古特色舞蹈课间操,也走红网络。网友们评价“这样的课间操,很内蒙古”。看来,因地因校而异探索课间操“变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更多这样的现代相遇。(再举课间操走红例子,论证课间操需要尝试变化、突破,并呼吁弘扬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现代相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