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月22日,网传“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刘庆香为躲避疫情擅离职守,到上海和女儿过年”。武汉市卫健委称,网传消息为不实谣言,请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事实上,刘庆香并没有女儿,自去年12月底以来,一直坚守在武汉市疫情防控一线,平均每天休息不足四个小时。3月3日,武汉市委组织部拟提拔刘庆香等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
2020年4月5日,作为武汉首对接种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夫妇,,张晶和赵威结束医学隔离观察。对这次参加新冠疫苗志愿者,丈夫笑着说:“难道你真不怕?万一我们俩都没……就只剩小朋友一人了!”张晶回复:“不怕,我相信祖国,相信陈薇院士的科研团队。”
在信与不信之间,既有理智与情感的纠结,也有人性与灵魂的拷问。请综合上述材料的含意,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审题: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材料是由两段内容组成的,第一段谈到了网传“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刘庆香为躲避疫情擅离职守,到上海和女儿过年”属不实谣言,武汉市卫健委请网友“不信谣、不传谣”。在这段材料里,网传的消息是伤害他人名誉和尊严的谣言,是不可信、不能信、不能传播的,对此,我们“不信”的态度要明确、坚定。第二段材料谈到了武汉首对接种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夫妇“相信祖国,相信陈薇院士的科研团队”,这是对祖国、对党、对科研人员的全心信任,张晶和赵威夫妇信心满满,无条件地将自己的生命交给祖国的科研团队。这样的“信”,是我们应该肯定、褒扬、赞颂的。两段材料,一个是呼吁“不能信”,一个是肯定“要相信”,它们的区别就在于面对的对象不同。我们可以联系实际,联想到如今随处可见的“惊天新闻”“小道消息”“绝密事件”、恶意中伤、陷害污蔑、故意炒作……面对这些谣言时,我们要善于甄别,善于求证,一定要抱着打击、批判的态度,拒绝相信,拒绝盲从,更要断然阻止其传播。但对于国家的政策法规、舆论引导,官方公布的新闻事件、宣传号令,我们应该予以信任。这份信任,是对国家实力的认可,是对共产党领导的拥护,是爱国思想和中华情怀的集中体现。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提出自己的中心立意:信与不信,究竟是以什么为依据?该如何“信”,又该如何“不信”?正如题干中所说:“在信与不信之间,既有理智与情感的纠结,也有人性与灵魂的拷问”,所以,文章的立意一定要高,而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相信某事”和“不相信某事”的层面,而要上升到人性、道德、灵魂的高度。
参考立意:让真相跑过“谣言”;网络谣言已成社会公害;向网络谣言说“不”;相信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以信为本;不信不立;信任即是大爱。
范文:
让真相跑赢谣言
“你一定不知道”“大真相”“大揭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带这些字眼的新闻,也对其中有理有据的内容感到好奇。可我们在面对这些并不了解的“事实”时,可曾想过这所谓的真相,却是另一个谎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可谓爆炸性的。这对于我们而言,既有信息福利,也有因虚假信息而带来的麻烦。真实与谎言交织,善意与良知缺失,新闻、娱乐等媒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处。
而就在今年,虚假信息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吃过肉?事实却是那里的孩子全都能吃上营养餐;演员乔任梁被虐待致死?事实上他是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根本是危言耸听!……原本的真实,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谣言扼杀扭曲,这时谣言的恶劣影响已近覆水难收了。
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固然可恨,可我们更多时候竟也成为其帮凶,为“假真相”推波助澜。人总有猎奇心理,迫使他们去了解、传播未知的事物。以讹传讹,辗转无穷,谣言不胫而走,“假”变“真”,猛于虎矣。
“见未真,勿轻言;知为的,勿轻传。”对于对应的人、事、物,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无知者,那么就应保持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以免增强错误的舆论煽动力;而知情者,则需要站出来,引导正确的舆论。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那个铁笼一样,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个振臂高呼者站出来,言其所知,揭露事实,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
在童话中,说谎的匹诺曹鼻子会变长,而同样的,在现实中,说谎造谣者也应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的空白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新的传播环境下,东窗事发后才采取处理已然不可取,应对质疑的声音及时作出回应,对其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让真相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让谣言“见光死”。
谣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那么真相应做那双折断笛子的大手。让真相跑赢谣言,我们需要作勇者知错而退,不知者闭口缄默,知者言其所知,智者振臂高呼,监督者有所作为,那么“假真相”也就不攻自破了。
行文结构:
这篇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引议提联结”的结构去写作。首先引述材料内容,注意不要全文照抄,而是有选择地摘录、概括;其次,对材料中不信网络谣言和相信祖国和科研团队的做法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简述原因。再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的层次要清晰,论据要充分,循序渐进;还可以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谎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再联系实际,谈一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甄别、如何追求真相、如何信任国家;最后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并且要注意回扣题目。
写作素材:
(1)眼下,网络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一些人猎奇猎色心理作祟,总乐于关注“桃色事件”、点击“花边新闻”,甚至像犯了毒瘾一样,一天不看就难受,形成强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这些人心理变得阴暗、污秽,分不出真假、辨不清是非、弄不懂对错,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而那些谣言制造者,或是责任缺失,或是见利忘义,或是别有用心,捏造编造虚假的、荒唐的、阴暗的信息,误导人的思维,干扰人的判断,扭曲人的理性。网络谣言像毒品一样毒害人,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了互联网形象和社会信誉。
(2)网络谣言有极强的毒害性。毒化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秩序。“艾滋女事件”“人狗情未了”等案件虽已告破,却难以抚平受害人的精神创伤;“某领导包养众多情妇为其滥权”“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谣言虽已被戳穿,却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新疆滴血
食物传播艾滋病”“碘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虽已远去,但造成的社会混乱轻则伤害个人,重则影响稳定,可谓“巨毒”无比。对此,每个网民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3)8月26日,河北清河县一名女子发帖问,“听说娄庄发生命案了,有谁知道真相吗?”她因此被处行政拘留5日。很多网友认为,这不应该构成谣言,也没有造成足够的恐慌。同一天,安徽砀山的一名网民,将一起车祸死亡人数10人错误发布为16人,也被处行政拘留5日。还有什么活熊取胆熊很舒服、梁林故居被拆除是维修性拆除、犯罪嫌疑人肯定是某某某等等,结果都被铁一样的事实不攻自破。
(4)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郭美美”)在微博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此事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该微博管理方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致歉。但是,一批网络水军继续攻击中国红十字会,还造谣“郭美美”与红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关系:一会儿说“郭美美”是郭长江包养的“二奶”,一会儿说是郭长江的私生女,并说郭长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儿子。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几乎被“郭美美事件”摧毁。据查证,“郭美美事件”其实是尔玛公司一手策划的。
(5) 2012年11月,“秦火火”发微博说:“公安内部资料显示,张海迪的户口已经由山东青岛迁出,迁往地是日本的大阪。”同时,他还发微博对张海迪的妹妹经营的公司提出质疑:“曾经的一代偶像张海迪,请你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你的妹妹张海燕现在为何更名叫张挪威?亿万富翁、山东瑞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挪威,现在还是中国国籍吗?山东瑞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否承接过残联的工程项目?请用事实证明你们不是白眼狼,我们不想当年的爱心结果养了一头白眼狼。”谈及制造谣言原因,“秦火火”称,他在网上看到张海迪开车的照片,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来在网上找不到张海迪的什么短儿,于是就把她妹妹弄出来了。
(6)在2013年“学雷锋纪念日”期间,一条微博又平地起惊雷:“雷锋在1959年为自己添置了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等全套高档行头。皮夹克、毛料裤、皮鞋加起来当时在90元左右,而当时雷锋一个月工资才6块钱。”这条微博的发布者正是“秦火火”。他说,自己非常渴望得到网民的关注。而要想得到网民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粉丝数量,就得紧跟时事热点,特别是颠覆名人的名声来快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于是就炮制了这么一条诋毁雷锋形象的微博。
(7)破解信任赤字,需要各国相互尊重、互商互谅。当前,由于国际竞争激烈、地缘博弈不断,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合作受到侵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把相互尊重挺在前头。在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就要坚持求同存异,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能以强凌弱,更不能干涉别国内政。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实情况。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协商,才能增进互信、减少猜疑。那种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做法,无疑会破坏信任与合作。国家间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就能更好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实现合作共赢。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