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情结
市四中七(9)班詹一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子衿》
我想我终是难以忘怀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尽管它在衣柜中封存,却封存不了我那颗充满热血的心。
拨开袅袅云烟,江南水乡,错落有致的水榭园林里,常年有山岚笼罩着。延绵的白墙黛瓦,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云海。清晨雾气弥漫,晨曦朦胧,耳边时不时传来阵阵琴音。这倒是别有一番风味,然而美中却总带点不足,那几丝格格不入,恰是缺少了子衿。子衿似乎在人们的记忆中封存。我喜爱明制的端庄、小袄的俏皮、襦裙的活泼。每每上新,我必要买几件新款:烫金、绣花。仿佛有说不尽的花样。
我觉得,每当轻抚不同的子衿,仿佛是与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话。在马面裙中,我看到了李清照“瑞脑消金兽”“误入藕花深处”从容不迫的淡然和优雅。披上大袖,仿佛隔空与李白一同坐在屋顶上肆意饮酒,仰望星空,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千古名句。穿上坦领,就好似与王昌龄一同征战沙场,吟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穿着优雅的袄裙同王维漫步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林间。在对襟中揣一颗同杜甫般忧国忧民的心,共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待。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完备于汉朝,它拥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等国民族服饰均借鉴了汉服的特征。曾经的汉服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它的作用并不是普通的遮羞取暖,早已上升到文化层面了。《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故称华。”中国也因此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可这极为古老的文化却不被人们所认可。人们总是以及其怪异的眼光看待汉服。每当我一腔热血地穿着汉服出门,不知为何总被盯得无地自容。甚至老人们将它称之为戏服,这不禁使我心寒。走在街上,人们就像看珍稀动物一般,我原本挺直的腰板不禁弯了弯。后来,我选择了面对它,便以更为笔直的身躯回敬。扬我中华之传统,这没有什么好害羞的。他人的眼光并不需要在意太多,敢穿是一种勇气、一种态度,他人的眼光其实远不如自己的感受重要,坚持自己便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裙渺渺,终成绝响。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徽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子衿紧紧系住了我那颗悸动的心,文化总是会延续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