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点评实例|“触觉描写”,如何写“痛”?

  作者:徐青青来源:徐青青语文教学
 
  之前写过如何描写“触觉”:
 
  这是一篇专业的文章:因“触”而“觉”,教你细致入微描“触感”
 
  人分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觉,是人通向世界的窗口。因为有了这五觉,有了感官,人才有了感知世界的能力,才有从“身体感受”通向“心灵感受”的可能。这五觉当中,触觉又是最为特殊的。其它四觉都在脸上,而触觉,却遍布全身。它最细腻,最需要人用心体会,也最难描绘。
 
  什么是写作?写作的本质,是把作者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再现给别人看,唤醒别人所曾经有过的,或从未有过的体验,从而产生身体和心灵的共鸣。
 
  会写文章的孩子们,自然会把“五觉”——这个感知世界的窗口,广泛地运用到写作当中。假若你在秋天里赏了一棵金桂,如何让作者身临其境——把你所感受到的场景转化成文字,展现到读者的眼前?当然是透过“五觉”写出当下的感受:看到的点点金黄看在黑色的花枝上,听到的清风吹来树叶儿窃窃私语,闻到的香气扑鼻沁人心田,花里带着甜味儿……许多同学,擅长描绘视觉、听觉和嗅觉,最多还能想到味觉(此处是以味觉来写嗅觉的通感的修辞),但很少有同学会想到触觉。
 
  在写作时,触觉是最容易被同学们忽略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如何写好触觉。
 
  一、“触觉”写什么
 
  任何描写,“观察”都是前提。眼为“观”,是最常见的,而触觉,需要“察”。“触”而“察”,“察”而“觉”。我们要全身心地去“察”身体细枝末节的、各种微小的感受。
 
  “察”的内容,就是我们触觉写作的内容。“察”什么呢?
 
  (一)由外而内,察触感
 
  首先,察“温度”“湿度”。朱自清的《春》当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里,作者将春风吹来,比喻母亲的手抚摸我们的脸庞,写出春风温柔,吹到人脸上,并不觉寒冷,反而微带暖意,让人如痴如醉。
 
  “坐在乌篷船上,任清凉的河水从指间流淌,清凉入心”,流水穿过指缝,自然会产生触感,作者写“清凉入心”,是身体体察到的温度。
 
  除了冷、热,还有温热,还有微凉……这是察“温度”。比如,抬手遮目,阳光落入指缝之间,暖融融的,化作一片殷红。不仅察冷热,还可以察温度的瞬间变化和“湿度”。比如,火锅热腾腾的,一股气热气喷在脸上,只觉脸上一热,那气在脸上附着了,变成了细小水雾,冷风一吹,又觉得凉快起来。
 
  其次,察“硬度”“光滑度”,手抚摸不同地物体,会有软、硬、颗粒状、条纹突起等等不同的感受。
 
  摸皮沙发,感到软而结实,光滑细腻;手摸栏杆,那斑驳的铁皮层层翘起,手一握,细细的铁皮就碎在掌心;手抚过老杨树的树干,那突起的树皮,沟壑纵横,一条一条,是岁月送给它的坚硬的伤痕……
 
  察“黏度”。手指沾上固体胶,感受到指尖黏合,在轻微疼痛中,双指皮肤一点一点分离;吃到拔丝香蕉,那裹着糖浆、泛着光泽的香蕉一送入嘴中,就和磁铁一般黏在了牙上,咬一口,那糖在和牙齿拔河、较劲,牙好似要被拔下来似的,每一下,都嚼得艰难。不一会儿,颌骨便酸疼起来。
 
  众里“察”它千百“度”,冷热、软硬、湿黏,都是“由外而内”产生的触感,是因为我们摸到了、碰到了外界的什么东西,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身体的感受。我们在写作时,要高度关注身体细枝末节的感觉,体悟外界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反馈。
 
  (二)由内而外“察”触感
 
  上面讲的是因为外界而产生的触感,接下来,我们讲,因为情绪波动,而从身体内部产生的触感。
 
  鲁迅小说《明天》中写单四嫂子抱孩子看病,遇到了对她垂涎已久的蓝皮阿五。阿五帮她抱孩子,她虽不情愿,还是没奈何答应了。阿五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这里触觉虽着墨不多,但十分精彩。单四嫂子身上发热,不仅是因为阿五的手碰到了她,更多的,是因为她情绪的波动而导致的生理反应。
 
  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遇到什么事,因为情绪、心理的波动,而导致身体发生反应。比如,我们描写一个人受到惊吓:黑夜之中,她忽然看到一团黑影抖动,瞬间凉上心头,只觉冷风袭来,接着,毛孔一紧,汗毛便竖了起来。那影,扑地一声,飞到芦苇地里去了,噢,原来是一只野鸭。她紧紧提起的心,和紧绷的全身,忽的,就放松了下来。
 
  又比如,我们写一个人的羞愧:“抄袭人家的考卷,你好意思吗?”李老师厉声呵斥着。他站在一旁,只觉周遭的目光,就和针一般扎在脸上,那脸紫胀起来,他觉得火烧火燎地疼,同时一阵一阵发麻。忽然,眼底一酸,喉口一紧,绷不住,滚下泪来。
 
  还比如,我们写一个人的疼痛:她昨夜熬了个通宵,今天又一早来上班,只觉得五脏六腑在身体里晃晃荡荡。一会儿,偏头痛又发作起来。先是额前拧成一团,又是脑袋左前方一阵酸疼,接着右后方扯起“闪电”来,一紧一松,那痛如“游龙走蛇”一般,在脑子里窜来窜去,惹得前后左右一齐发作,整个脑袋要爆炸似的发热发胀,嗡嗡作响。霎时一身冷汗,黏糊糊粘在了背上。
 
  所以,我们触感写作,我们可以写什么呢?
 
  由外而内,“察”因为触摸外界带给我们的身体感受。冷热、干湿、软硬、光滑、磨砂、黏稠……都是触感。
 
  由内而外,“察”因为心理、情绪带给我们的身体的感受。毛孔收缩,身体发麻、发热、酸疼……都是触感。
 
 
  二、“触感”怎么写
 
  “察”到了什么,就是写作的内容,那我们到底如何写呢?这里有三个锦囊。
 
  (一)明确对象,固定区域,使触感具体化
 
  因为触感遍及全身,所以,首先我们就要明确对象,固定区域。对象,是你感知的对象,区域,是作者产生触觉的身体部位。
 
  比如,我写风,吹在脸上的感受,写“温度、湿度”。句子就可以是:冬日的风吹在脸上,凉嗖嗖,带着点水雾。不一会儿,脸就冻得生疼。
 
  手碰到树叶,那干枯的叶子,像粉末一样碎了,有一点儿扎手;脚撞到坚硬的栏杆,脚尖痛到麻木;干瘪的屁股坐在硬板凳上,硌得生疼……明确感知对象,确定感知区域,能让触感具体化。
 
  (二)巧用动词,扩大区域,使触感动态化
 
  有时候,触感不只在一个部位,它是“活动”的。这时,我们巧用动词,扩大区域,就能使得触感动态化。
 
  比如:一根头发从鼻尖落下,瞬间,一阵麻酥酥的感觉从鼻子底爬进鼻腔,“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大喷嚏。这里,产生触感的区域扩大了,从一个点,到一条线,从鼻子底,到鼻腔里。一个“爬”字,使得触感动态化,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所说的扩大区域,不是说的面积大小,而是由一个触觉点,变成一条触觉线,甚至一个触觉面。比如:一把尖刀抵在他的腰背上。霎时,他的身体凝固了,一点凉意从背后瞬间蔓延开来,整个身体都变得冰冷。
 
  (三)巧用修辞,极尽描绘,使触感形象化
 
  当我们搜寻脑海里所有的词汇,依然不能表达内心的感受,就要考虑,通过修辞,将内心的感受描写到极致。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里,朱自清就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春风的温柔,给人以舒缓、愉悦的阅读感受。
 
  比如,我写一个人因为难过而感到窒息:他喉咙发紧,一阵阵收缩,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的咽喉。
 
  修辞的妙用,总能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写作任务1最近几年,商场里,多了许许多多的按摩椅,你去感受过吗?有时间,去坐一回吧。那人造的“小拳头”,怎样打在你的背上,屁股底下的滚轮又毫无征兆的转了起来,脚两侧的气囊忽然“砰”一声鼓起来,要把你的腿压扁……试试把它写成一段文字,要求聚焦触感,引用本文教授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200字。写作任务2你认真地赏过一场雪吗?抬头看纷飞的大雪缓缓落下,落在脸上,瞬间融化,一点冰凉化开,凉飕飕地舒服极了。当你用手心托住一朵小雪花,用双手滚一个大雪球,用脚将蓬松的雪踩扁成一个脚印,身体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你写一段文字,主要描绘触觉,还可以联系视觉、听觉、嗅觉等,写一次赏雪经历,200字。
 
  课内语段及点拨:
 
  课内语段一: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太空一日》杨利伟)
 
  点拨:作者详细描绘了自己火箭升空时身体难受的过程,从肌肉收缩得如一块铁,到内脏发生共振,接着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最后从难受中解脱,如释千钧重负,从“压力”和“震动”的角度,描绘了作者触觉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升空时身体耐人寻味的痛苦的过程。
 
  课内语段二: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dàng)。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台阶》李森祥)
 
  点拨:作者写家门口的台阶,经过日晒雨淋,变得光滑了一些,仍有一些硬币大小的凹凼。躺在上面,“青幽幽”“宽敞阴凉”。石板表面的滑、凉、有凹凼,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坐在上面时、手抓石板时、啃石板时身体会产生的触感。
 
  课内语段三: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点拨:作者写他们爬山路途中,睡在半路石山上经历。半夜,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一个“刺”字,表现出天气之严寒,写出大家感受到的冰冷刺骨的触感。
 
  课内语段四: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驿路梨花》彭荆风)
 
  点拨: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落在人身上“轻轻的”,烧火做饭时,火是“温暖的”,洗脚水是“滚烫的”,躺下来时,干草铺是“软软的”……作者对冷暖、软硬的触感,描写得细致入微,由此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宁静、温暖和愉悦。
 
  学生习作及点评
 
  写作任务一:按摩椅
 
  学生作品一:最近,商场里到处摆放着一台台按摩椅,出于好奇,我决定试试。坐在上面,“砰”一声,机器启动,整个人一抽,按摩椅就把我放倒了。又“砰”地一声,是按摩椅背后突出的一个小拳头打在了我的蝴蝶骨上,霎时,骨软筋酥。接着,小拳头似雨点一样,一拳一拳,密集地打在背部。一阵阵麻酥酥的痛感如星辰闪烁一般,一片片涌来又褪去,接着,背部忽生起一阵暖意。“砰”,脚两侧的气囊突然鼓胀起来,好似要把脚挤瘪。我感受到脚上的血流艰难,血脉冲突,正和心脏一样跳动,我想,这是按摩椅给我的脚腕把脉呢!(作者:罗序仪)
 
  教师点评:这个片段,小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一次坐按摩椅的感受,重点写了“触觉”。“触感”主要分为两层:小拳头打在蝴蝶谷上——骨软筋酥、麻酥酥的痛感、忽生暖意;气囊鼓胀夹住了脚——血流艰难,血脉冲突。将坐按摩椅时候身体细枝末节的感受,描写的淋漓尽致。“一阵阵麻酥酥的痛感如星辰闪烁一般,一片片涌来又褪去”“这是按摩椅给我的脚腕把脉呢”这两句,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别出心裁,可谓妙趣横生。。
 
  学生作品二:你坐过商场里的按摩椅吗?椅子是仿生的流线形,躺下后,整个人都陷入了酥软的皮沙发里,放松感一点一点蔓延开来:从背部脊柱,到头和四肢,整个人都软了下来。忽然,按摩器运行起来,“呲——”,是手脚都被鼓起的气囊卡住;“砰砰砰”,是背后的小拳头如雨点一样打过来;“哗哗哗”是屁股底下的滚轮在连轴转动……我只觉全身一阵酥麻,暖意在身体里流淌,不一会儿就出汗了。一层热气裹在脸上,挥散不去。一阵风吹来,全身舒爽起来,凉快!(作者:徐诗晗)
 
  教师点评:这个片段写小作者坐按摩椅的感受,大致分为两侧:按摩椅运作之前——皮具酥软、全身放松;按摩椅运作之后:酥麻、身体里暖意流淌、热气裹在脸上、风吹来感到凉快。层次清晰,思路明了。善用动词,将触感描写动态化。“整个人都陷入了酥软的皮沙发里,放松感一点一点蔓延开来”,“陷”字写出了按摩椅的软,“蔓延”一词,写出了人坐在按摩椅中,不由得全身放松的状态。“暖意在身体里流淌”“一层热气裹在脸上,挥散不去”,“流淌”一词,写出身体里暖意流动,身体逐渐温热的变化。一个“裹”字,写出脸上发热,难以消散的身体感受。
 
  写作任务二:雪
 
  学生作品一:推开门,一阵寒风朝我袭来,顿觉寒气透骨。我不禁打了个寒战,缩了缩脖子,伸出双手,哈了口气。温热的气息好似一只无形的手,在我的掌心微微挠了一下,便化作白雾一缕被风吹散。忽然,眉心一点微凉,抬头看,原是下雪了。一朵小小的雪花,轻轻柔柔的,落在掌心,晶莹剔透,小巧可爱。只是一瞬,雪花儿化了,散发出微微凉意。那凉意在我掌心打着旋,不一会儿,就消散了。雪渐渐大了,纷纷扬扬从空中撒下,落在了我的头发上、脖子里、双手上。霎时,点点冰凉蔓延开来,侵袭全身。不经意间,手指已被冻得通红,我赶忙把手揣兜里,那手瞬间陷入“温柔乡”里,在滑而软的口袋里,冒着凉气儿的指尖,一点点回暖……(作者:赵紫嫣)
 
  教师点评:小作者主要写了视觉和触觉。视觉上,“我”看到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观察了雪花落在掌心,晶莹剔透,小巧可爱。触觉上,写大雪天,“我”感受到的“冷与暖”。小作者对“寒意”的描写是一大亮点:从“眉心一点微凉”,到“凉意在我掌心打着旋儿”,最后到“点点冰凉蔓延开来,侵袭全身”,描写非常细致,且层层递进。对“暖”的描写,也别有一番趣味:将自己吐出来的“温热的气息”吹在手上那种痒酥酥的感觉,比作“一只无形的手”在掌心微微挠了一下;把“口袋”比作“温柔乡”,写出衣服兜里那种柔软、温暖的触感。将普普通通的“冷暖”感受,写得真实而细腻,形象又生动,实属不易。
 
  学生作品二:寒风凛冽,大风吹着口哨,“嗖——”地一下转个身儿,又“啪”地一下撞在了窗户上。我走在街上,原本已经冻得发红的耳朵,泛起阵阵疼痛。天上,雪花儿还在悠悠然飘落,一朵两朵,落在我脸上,凉丝丝的。大雪无声无息地下了很久,堆积在路上。“嘎吱嘎吱”,是蓬松的雪地,被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压实了,形成了一个冰面,硬邦邦、滑溜溜、冷冰冰。那些角落里的雪,依然松松散散,我一脚踏去,那雪凹进去,显出一个脚印来。脚上面的雪花滚落下来,化在我的鞋面上。那寒气森森然,透过的鞋面,透过了袜子,贴在了我的脚背上,湿冷异常。于是,我打了个寒战,躲进了家里。(作者:严爱茜)
 
  教师点评:在这个片段中,小作者写了视觉、听觉、触觉。视觉上,写了雪花儿悠悠然飘落,蓬松的雪地被压成一个冰面,角落里的雪松松散散,这些观察都真实细致;听觉上,善用拟声词,大风“嗖”地吹着口哨,又“啪”撞在了玻璃上,拟人的修辞,写出风之大,生动形象。“嘎吱嘎吱”,写出人们脚踩雪地时发出了声响;触觉上,除了写凉:凉丝丝、寒气森然,还写了硬、滑、湿等其他感受。尤其是那一句“蓬松的雪地,被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压实了,形成了一个冰面,硬邦邦、滑溜溜、冷冰冰”,叠词的使用,写出冰面给人的硬、滑、冷的触感,让读者好似身临其境。
 
  文章中,我描写了一下“偏头疼”:
 
  她昨夜熬了个通宵,今天又一早来上班,只觉得五脏六腑在身体里晃晃荡荡。一会儿,偏头痛又发作起来。先是额前拧成一团,又是脑袋左前方一阵酸疼,接着右后方扯起“闪电”来,一紧一松,那痛如“游龙走蛇”一般,在脑子里窜来窜去,惹得前后左右一齐发作,整个脑袋要爆炸似的发热发胀,嗡嗡作响。霎时一身冷汗,黏糊糊粘在了背上。
 
  有个小朋友,看了文章,写了一段“骑自行车摔倒”的片段:
 
  片段呈现
 
  我骑着自行车,突然,绊到了一块石头,摔倒了。我赶忙爬起。拍拍尘土,继续前行。起先被摔倒的双膝还没有知觉,渐渐地,便感到一阵火烧火燎的疼。摸一下右膝,感到皮肤的粗糙,没有事儿。但摸到左膝先感到一阵刺痛,然后感受到表面十分光滑,缩回手,发现手指变红了。我赶忙下车一看,发现是一片殷红。于是我从口袋里掏出一片酒精棉片消毒,顿时传来一阵突然的剧痛,好像一根尖针突然刺入我的身体。尖叫声堵在我喉咙里,想叫叫不出声来。我忍痛骑回家,可没过一会儿,脚就感到酸,而腿则感到痉挛,浑身使不上劲儿,我窘迫得面红耳赤,只好坐在椅子上。多么坏的一天。(王涌策)
 
  青青点评
 
  我骑着自行车,突然,绊到了一块石头,摔倒了。我赶忙爬起。拍拍尘土,继续前行。起先被摔倒的双膝还没有知觉,渐渐地,便感到一阵火烧火燎的疼。摸一下右膝,感到皮肤的粗糙,没有事儿。但摸到左膝先感到一阵刺痛,然后感受到表面十分光滑,缩回手,发现手指变红了。我赶忙下车一看,发现是一片殷红。于是我从口袋里掏出一片酒精棉片消毒,顿时传来一阵突然的剧痛,好像一根尖针突然刺入我的身体。尖叫声堵在我喉咙里,想叫叫不出声来。我忍痛骑回家,可没过一会儿,脚就感到酸,而腿则感到痉挛,浑身使不上劲儿,我窘迫得面红耳赤,只好坐在椅子上。多么坏的一天。
 
  老师感受到了你写作的诚意,在动笔之前,有非常用心地回忆、体会疼痛,然后再尝试描写。
 
  你知道吗?真正会写作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写作时,回顾生活。脑海里有画面,心里有情感,如此,细节才会在文字里得到显现。
 
  这里有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1.摸一下右膝,感到皮肤的粗糙。老师能感受到你想要表达什么,就是膝盖摔破了,但是“皮肤的粗糙”,这个表达,不够形象,可稍作修改,比如:摸一下右膝,指腹感受到膝盖上,泛出一缕一缕磨破的伤痕。手到之处,刺痛横生。
 
  2.但摸到左膝先感到一阵刺痛,然后感受到表面十分光滑。你有意识地写出左右膝盖的不同,很好。这里是一样,“十分光滑”这个表述,不够准确。可以稍作修改,比如:左膝痛到麻木,手一摸,只觉湿热。低头看,手已沾上鲜红的血液。
 
  3.而腿则感到痉挛。这个表达不准确。可以稍作修改,比如:腿部一阵痉挛,疼痛似乎在里面时候聚合、时而发散。膝盖上,好似一阵阵地,正往外冒着热气!
 
  继续加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