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眼亮闪闪
——浅谈诗眼的阅读技巧
陕西省淳化县淳化中学赵亚亚 来源:语文在线高中版
钱钟书说中国古典诗词篇幅简短,但言有尽而意无穷。表达无穷之意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巧妙而贴切地运用诗眼,达到画龙点睛之效。苏轼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说:“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意思是您即使不做画师,由于具备一双诗眼,也拥有了鉴赏诗歌的卓识能力。由此可见,诗眼是何等重要。
那何为诗眼?诗眼即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诗眼的位置,随诗人谋篇布局的技巧而各不相同。很多诗歌题目中包含了诗眼,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字,陆游《书愤》中的“愤”,一字统领全篇。有的诗眼在开头,起到了提挈整首诗词的作用,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开篇用“江南好”为诗眼,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有的诗眼在结句,起到总结全篇、升华主旨的作用,唐代张若虚《代答闺梦还》结句“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寂寂”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在春暖花开时节等待戍边的丈夫久久不归的寂寞与失意。还有的诗眼在篇章中间,是最能体现诗词意境的词句,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即为诗眼,“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赏析诗眼,如果是某句中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字,其实相当于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春风使江南岸变绿了。“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绿”也同时寓意着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此类题并无多大难度,最难的是全诗(词)如何表现诗眼的,其最主要的方法是围绕诗眼,结合诗句,不漏关键点,进行赏析。如杜甫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伤客心”在开篇,总领全文。首句中的“客”字,表明诗人客居他乡,漂泊无依;第二句中“万方多难”,即他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吐蕃入侵,所以为国为民忧愁伤心;第二联中以登上高楼所见的锦江美丽的春色、变幻多姿的浮云,反衬了诗人的伤心,何时何地才能回到家园;第三联中“西山寇盗”相侵,指的是吐蕃入侵,国家八方有难,诗人也因此伤心;到了尾联,诗人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
又如2005年江苏卷的诗歌鉴赏题: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乡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微风”一线贯穿,联结全篇。
阅读古典诗词,抓住诗眼,可统摄全篇。多读多练,让我们每个人都独具慧眼,让诗眼照亮阅读的天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