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命意蕴涵养生命源泉—《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心得

  挖掘生命意蕴涵养生命源泉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心得
 
  湖南邵东市城区三中宁奇珍
 
  王崧舟老师是我非常崇拜的语文名师,其《语文的生命意蕴》一书,将语文教材的生命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与挖掘,带给我们规范标准而又独树一帜的感觉享受。
 
  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王崧舟老师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要义绝不仅仅是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教育应该指向人的生命本体,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由此可知,我们应该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语文教育的本真。倘若我们的语文照亮了学生的生命,也必将照亮自己的生命。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本真目标,而语文教师首先要把培根铸魂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
 
  王崧舟在该书序言中,发出屈原般的追问——仿佛是一种遥远的追问: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放逐甚至幽闭了生命的光芒?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我们一直满足于学生考高分,忽视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泣血之盼,忽视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全民哭声,忽视了圆明园的大火的民族耻辱。我们一直在肢解语文,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对字词句的强化记忆,却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思想性”功能,忽视了“文以载道”的基本规律。是的,我们这样做,学生有可能在卷面上开阖纵横,却对着现实问题麻木不仁,成为新的考试的机器,但是教师的“传道”之神圣又从何谈起呢?
 
  二、以情动人,以情惊魂。王崧舟老师认为,文章不是无情物,没有情,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教学呢,就是一种冷漠的训练。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一个人的阅读史常常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往往决定着他的言语世界的立意高度。因此,从根本上说,言语和精神是同构同生的。以此为基础,王崧舟于2004年,提出了“诗意语文”的主张,并认为语文的要义在于指向人的诗意生命,在于与文谈情,与文说爱,在语文之美中安顿灵魂。
 
  王崧舟老师谈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讲着“别人的故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听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这篇文章爆发出来的人性的颤栗让人刻骨铭心,其惨烈悲壮的潜伏场景令我们的泪水与作者一样迷糊了双眼。然而某些老师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没有感情,没有激情,引领着孩子们在文字中挑拣着那些描写作者心情文字的鸡零狗碎,随后就是惯例性的全班交流,使得这么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没血没肉没骨头,成为可怜的知识碎片。王崧舟由此发出震耳之语:我始终主张,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
 
  三、滋养生命,诗意人生。王崧舟坚信:生命通过语文发现自己。他认为,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王崧舟认为,这是语言生命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王崧舟谈到《游山西村》一课,对其毫无悬念却别有心裁地演绎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意蕴和人生境界,给予很高的评价,也为我讲授这节课提供了重要参考。由此,我在授课中,将文本的秘妙锁定在这句诗上,引领同学们在这种意料之中的俗常事情中,感悟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学生们纷纷谈到自己的感受,谈到自己的所经历的相似的事情,在置身语境中融化了高深坚硬的诗意哲理,从而实现了愈挫愈勇精神的升华。可见,在语文教学上,那些诗意的光辉,那些温暖的关怀,那些浪漫的情怀,那些崇高的灵魂,都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诗意悠远。
 
  四、明德济世,价值情怀。王崧舟坚信:语文教学,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引用日本学者加藤喜所著《中国的逻辑》中的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中文是文化底蕴很深厚的语言,外国人不好接触,只懂语言远远不足,必须了解背后的文化,这叫做学语文。”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由此,我们更容易理解《最后一课》所蕴含的道理。
 
  感怀触绪,长歌当哭。寒假期间,我在网上学习平台聆听了《背影》《秋天的怀念》《莲文化的魅力》等课,感觉讲得一堂“好课”谈何容易!老师们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到一轮又一轮的磨课;从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到观课名家视频,好不容易设计好的教案,一试讲才发现——自己只是一味地将教学流程走下来,而忽略了学生生成,忽视了学生发展,于是苦思冥想从头再来,不过即使这样,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跑偏了方向也未可知。可见,一堂好课,是打开文化世界的窗子,知识与技能目标好把握,方法与过程目标开始爬坡,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是最难的。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所以,语文课还要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才好。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我徜徉在王崧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之中,读而思之,悟而诵之,深深为王老师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所折服。这本书帮助我轻轻推开语文教学的奥秘之门,从而促使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氤氲浓浓的“语文味”,助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愉悦求索,行稳致远,臻成佳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