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唤醒——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心得分享一】
    双重唤醒
    ——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金路
 
    刚入职工作的时候,常常处于疲惫的状态,一来疲于应付学校的琐事,二来苦于应对成绩让我大跌眼镜的学生。我的师父时时告诫我:“语文老师,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留地。”我曾经不明白。2019年11月,在每晚1个小时的阅读里,在沉潜于肖川教授的《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一书中,我似乎懂了些。
    我的思考也许不成熟,但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到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始终认为,“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中所指的“生命”应该是师生双向的。而这份生命的美好首先需要双重的唤醒。
    教师的精神唤醒
    “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
    ——最爱句子摘录
    我喜欢唤醒这个词,它的潜台词似乎是某种精神之前处于睡眠的状态,但这种精神是存在的,醒来后能萌芽生发,长成参天大树。教师的精神唤醒应该在师生活动前启动,并在活动中持续衍发。
    教师的精神唤醒一方面源自于理念的更新。当我们说这堂课学了后我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和这堂课学了后我的学生更爱语文了,当我们说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其语言背后的理念支撑是迥乎不同。理念的不同决定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不同,最终导向的结果也就千差万别了。
    另一方面,教师的精神唤醒来自于欣赏意识的培养。于学生,发现学生错误中成长的因子,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承认学生的不足与个体差异并给予他犯错的机会与蜕变的时间;于同事,学会欣赏同事的优点,培养自我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欣赏意识,懂得“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的真意,这都是我们靠近并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与自我生命的表现。
    然而,事实上,教育的分数论,教育中漠视生命尊严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教师的个体生命尊严的部分缺失,教师自我成长时间的挤压,教师自我唤醒路径的堵塞,教师逼仄的社会处境,不严谨的评价体制地施行……造成了教师不容乐观的精神现状。一个不快乐的老师很难培养出拥有超强感知快乐能力的学生,一个理念滞后的老师很难培养出焕发真善美品格的学生,一个不幸福的老师很难带着学生走向幸福……
    教师的精神唤醒迫在眉睫……
    学生的精神唤醒
    越来越多的词语被过度使用,蒙上了厚厚的污垢,失去了它本身的色彩与光亮,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爱。学生看到亲情类的文章就是,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已完成答题任务。学生在“背多分”的世界里,机械地完成对商品的加工,更遑论辨伪存真。
    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语言沦为单纯的符号,背后的温度缺少体会。语文课堂学生老师都在做道德的审判者,语言的分析解构家,语言背后的意义早已缺失。语文课,如何唤醒学生的精神,有几点思考。
    第一,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是基础。这需要老师有生命哲学观,有扎实的文本解读理论做支撑,而非简单的经验支撑和固步自封的狭隘生命体验。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可以设置换位思考的情境。读《植树的牧羊人》,在解决牧羊人人物分析中,可设置一问,“如果你是他,没有亲人,你会如何?”难做,但牧羊人却做到了,那么作者在进行此绘本创作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读《我的叔叔于勒》,单纯的批判太多了,是否可以设问:“面对拮据的生活,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我相信不一定有人做得比他们好,但是文中的“我”做到了……那么为什么用孩子的视角写作,作者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文本解读的方法有很多,专业的文本分析能力与贴近生命的体验就如同演戏里的“专业演员”和“体验派演员”一样,我们需要关注各种文本分析的专业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分析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体验文字的魅力。文字的一切源于生活。
    第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设置是关键。简单且单一的教师讲授,与师生对话已不能满足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抛出一个球,所有的孩子都有前去接球的能力,并在接球的过程中实现“生生”的互动,而非一名教师接55个球的被动,而非所谓的优生话语霸权……比如在初三进行《渔家傲》、《破阵子》、《江城子》的教学中,整合一个问题,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谁更愁,请从诗中寻找答案的一场辩论,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精神唤起。比如,在学习《十五从军征》时采用多视角改写……学生活动的设置,余映潮老师撰写的书籍中提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我们深知,在这样的路上,教师的自我修为太重要,但逼仄的环境让人总想妥协,自留地的缺失格外严重。但我想,无论哪一个行业都应该有诗和远方的梦想,尤其是孕育未来独立人格的人的教育行业,更是责无旁贷。我想,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应该从精神的唤醒开始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