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学习,孩子如何为自己赋能

  线上学习,孩子如何为自己赋能
 
  文/竹笛老师
 
  这次疫情,加速了线上学习的进程,我们都被裹挟进入这浪潮中。未来,线上学习必然也是每个孩子不可回避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何不在今天就认真面对?如果今天弄清楚线上学习,我们该如何为自己赋能,沿着这个方向去实践,就会为今天的自己,明天的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能量。
 
  一.家长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家长在线上学习中的定位及作用。
 
  1.不当“听话的”家长,为孩子仔细甄选线上课程。
 
  孩子如果现阶段不折不扣、老老实实完成全部的线上课程,时间浪费,效率低下。有的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留痕,形式大于实际意义,这样的课放弃为好。有的课程偏重讲授,老师思路清晰,但孩子的思考力受到一定制约,如果只跟随线上学习,忽略书本,忽略练习,仍然难以过手。选择这类课程,就要给孩子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线上课程以外的延展。
 
  甄选什么样的课程也需要家长先思考清楚,自己看重孩子成长的哪些根基,看重哪些能力的发展。家长懂得取舍,敢于选择,合理安排线上、线下的学习比重,孩子就会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2.不做“看守型”家长,放手与干预并存。
 
  线上学习中尽职尽责陪读,换来的可能是好看的作业分数,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退化之快,出乎家长的意料。我们不否定陪读,但要讲究一些技巧,不一味做“看守型”家长。
 
  该放手就放手——尊重孩子,划分孩子独立学习的任务。有的线上课程同意孩子自己独立学习,并由他承担检查、上传作业的责任。
 
  放手,挺考验家长的承受力,就是您能否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之前可能你一直守在旁边,一看孩子没做对,就下意识出声阻止、提醒。现在做了划分,家长就必须做到中途不去干扰。家长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各种数据,比如答问频次、作业正确率、学习情况排名等,比较直观地了解、判断孩子学习情况,及时修正安排。
 
  放手的背后,家长该干预还是要干预——想方设法促进孩子将知识内化于心。
 
  我们时常遇到孩子做题卡壳,你一提醒,她恍然大悟,你不提醒,她怎么都想不到解题思路的情况。这种现象就是学习深度不够,知识没有内化造成的。
 
  女儿每天独立完成学校数学线上课程后,会翻开数学书,向我讲读一遍今日所学。每天还额外完成一组书面作业,这些练习不是线上课程、教科书习题的简单平移,题目有一定变化,就是检查她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训练思维的灵活度。
 
  线上课程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一步,但不是全部。如果只有这一步,学习会停滞在表层。在学习过程中,家长有时藏身在后,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有时主动提点,推动孩子的深度学习,需要进退有度。
 
  家长篇的特别叮咛:
 
  1.没有家长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孩子的时间管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孩子现有的年龄阶段,只能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比如一天,一个星期做好规划与自我管理,而学习的整体统筹需要家长用心安排。
 
  2.家长严格控制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使用。
 
  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孩子上课的设备最好与大人的区分。设备里删除不必要的内容,不让孩子分心。即使是放手独立上课,也请合理安排孩子学习区域,尽量在大人视线可扫视的范围内。这种限制,与线上学习并不矛盾,有效地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是为了孩子真正专注于学业。
 
  二.学生篇
 
  线上课程是一种特别的考验,有的孩子承受住了,收获很大;有的孩子则暴露出各种问题,效果不尽人意。如何让孩子经受住考验,还在考验中提升实力?我建议每个孩子自测两个问题。
 
  1.我认真参与线上学习了吗?
 
  有的孩子全程静悄悄,在线上课堂,老师很难捕捉他的气息。他看似没干扰课堂,但是“观众感”太强,只用眼睛、耳朵学习,不动脑筋,不参与其中,自己就会被惰性思维这个讨厌的家伙缠上,想摆脱得花大力气。更有的热衷于乱发表情符号,文字留言无关内容。如果你是其中一类,需要重视、调整。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检查自己在线上学习的参与度。
 
  (1)暂停,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
 
  线上课程分为录播与直播,各有各的道理。录播课程最大的优势是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推敲,反复演练,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知识讲授达到了最优化。虽然它无法提供如平常一样的课堂交流空间,但用好“暂停键”,就能保证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
 
  在对照标准答案检查、修订自己的答案时,也需要暂停,也是为了留足思考空间。但是有的孩子在订正答案时,恰好忽略了“思考”二字,一股脑照抄一遍正确答案。局部修改比全部抄一遍正确答案更耗时间,也更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线上学习对自我判断能力、修正能力的要求高于常态课堂,这需要大家留意。
 
  学会暂停,敢于独立思考,这是给自己赋能的第一步。
 
  (2)不堆积问题,快速寻求帮助。
 
  线上课程无论使用哪种平台,互动交流都不可能与线下课程的频率相同。换一个角度想,正是这种限制使得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平台、老师、教材三者之间,受到的其他干扰很小,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大,思考也包括了勇敢质疑和不懂就问。
 
  女儿在学习三年级英语第一单元时,音标练习中出现了两个单词:cap、hat。线上教学只是按照教材要求体会、教读发音。她跟读了两遍后,按下暂停键提出了疑问:“都是指帽子,有什么不同吗?”然后自己通过工具查询答案。以最快的速度提出问题、寻求帮助,这也是线上学习,每个孩子要赋予自己的基本能力之一。
 
  (3)回放,扫清障碍,攻克难点。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比常态课信息量更大的线上课程,出现学习卡点,听了就忘,笔记记录不全都是正常现象。回放是线上课程值得骄傲的一大亮点,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前面所言的问题。通常30分钟以内的课程可以全程回放,超出30分钟,大多是局部回放,只看需要之处。
 
  比如上周女儿在写作线上课学习了人物外貌描写,我们回放了两处画面。第一处回放,选择哪些内容描写图中这位老奶奶的外貌,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老师讲解完全一样吗?第二处回放再次体会如何做到外貌描写有顺序,这是新的知识点,且有难度。回放时,我们按这个顺序口述当天的习作内容。
 
  回放,放慢脚步思考,让她在下笔时减少了很多障碍,30分钟内很快完成了写作练习。回放中,她也补写完此课的重要笔记。
 
  线上学习,择其重要回放,根据需要回放,帮助自己不断吸纳、领悟知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赋能。
 
  2.我不折不扣完成学习流程了吗?
 
  线上学习同样是“预习——学习——练习——复习(整理)”四步,缺一不可。有的课程平台设有专门的预习区域,打卡检查,但一些课程没有这个设置,老师也没有办法提前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基础与需求,只能按照计划推进课程。如果不主动预习,不将所需学习的内容先过一遍,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肯定会影响线上听课的效果。
 
  而练习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是平台上直接答题,通常是选择、填空、判断,或少量的文字表达,题量不大,内容有所受限。因此老师们习惯补充一些书面或口头练习,这是线下线上重要的融合,多种学习方式互补也是未来学习的一大趋势。
 
  在我们的六年级线上课程中,老师梳理了理解人物形象四步法。后面连续三篇阅读练习都出现了此题型,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请回答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很多孩子的答案是——文中的“我”是一个年轻老师,爱学生,尊重学生。
 
  这个答案只是回答了人物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忽略了理解人物形象第四步——多角度思考。其实在文章起因部分,提到“我”努力准备这次赛课,渴望得到奖杯,能看出“我”有上进心。通过真题训练的修正,孩子们会发现出错的原因,四步答题法得到有效巩固。
 
  最后我们来说说线上学习如何做好复习这一步,从而给自己赋能。
 
  线上课程因为时间、空间限制,集中式、针对性的复习机会有限,更多需要自己通过回放、整理笔记、巩固性练习进行有效补充,才能与平常线下课程的复习对等。
 
  有些课程一课接一课,没有单列复习,但是课程中一定暗藏着复习提示。比如我们五年级线上作文课《尴尬的时刻》要求继续练习感受式结尾,这是上一篇大作文《不可忘却的寒假》的训练点,也是学校教材五年级下期重要的写作训练点。你主动去做到,这也是一种复习。
 
  这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它让我们共同经历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起点”,谁付出更多,谁就更有底气面对未来多元学习模式的考验。
 
  这个特殊的春天,我们认真度过每一天,不负春光不负韶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