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是我们的底色,共情是我们的特色

  善思是我们的底色
 
  共情是我们的特色
 
  
 
  ⊱善思共情⊰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第二天的培训从蒋红森老师的讲座《有选择,就有效益——基于一堂课“教什么”的思考》拉开帷幕。
 
  蒋老师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可以说是干货满满,真知灼见让我受益良多。他对于我们语文的真实教学一针见血,他说,我们教学的眼睛要从自己身上转到学生的身上。语文教材和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区别于其他学科,每个语文课堂都是独一无二的。蒋老师指出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教什么”是有选择有底线的,这种选择其实就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能力和追问能力。
 
  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盲区:忽视学生真实学情的需求构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套用现在流行语来说,我不要你觉得有哪些不懂,我只要我觉得你有哪些不懂。而对于学生真实学情的把握,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去追问的:学生学习之前他对于文本的了解程度是在什么水平范围?他自己能够解决的有哪些?哪些是在协助下可以达到的?还有哪些是需要老师教授的?一堂课结束后,我们也要去追问,他的那些模糊和未知的东西我们帮助解决了吗?学生有没有真实地和我们一起走过这个学习的过程,他的学习是否有真实的发生?
 
  学生的真实学情才是做“教什么”选择的一个评判维度。脱离了学生真实学情的教学设计,一直重复着学生的已知,他模糊和未知的地方很少涉及或者是不涉及,那么即使实施过程再流畅完美,也会逐渐丧失掉“语文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莫怪学生会有“上不上语文课不重要”的错误认知了。
 
  另外蒋老师也用大量鲜活的课例指出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会有的一个误区:忽视文本的独特价值。过于解读文本中的含义,脱离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强行让学生“理解”。回首自己的教学,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当我出示完“知人论世”部分后,孩子们就开始了一番“爱国主义”“怀才不遇”的主题解读。试问有多少孩子是和作者有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的情感共鸣?我想更多的是根据老师的“套路”来配合演出吧。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也是学生的悲哀。这种教学真的大可不必。所以,对于我们语文人而言,善于思考,真实去把握学生的学情,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才能对于“教什么”作出有效益的选择,这种思考力应该是我们语文人的底色。
 
  而下午美丽知性的余美琴老师则告诉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学生共情是我们的专有权利和幸福源泉。余老师浓缩了自己二十多年和学生共读共写的心得体会和各种学习妙招,让我从她教学生涯的浮光掠影中看到了学生和语文老师间特有的缠绕的情感纽带,这是语文老师专享的福利,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幸福源泉。
 
  回顾今天一天的课程,既有资深教研员拔高厚实的理论和冷峻深邃的思考,又有一线专家智慧夯实的经验和脉脉温情,让我感悟到了作为一名语文人,与学生共情是我们的学科特色和幸福源泉;善思能辩是我们的学科使命和责任。感谢高新区教育局给我们提供的宝贵学习平台和机会,让我能够与优秀的语文人一起同行,感到非常的幸福和荣耀。而我们的精彩,还在继续……
 
  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申琛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华一光谷分校语文教师。
 
  曾荣获厦门市教育局创新大赛三等奖,厦门市海沧区“创新大赛一等奖”“海沧区优秀教师”“海沧街道优秀教师”“海沧区优秀共青团员”,教育论文多次入选区论文集,获奖若干;指导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奖多人次。
 
  教育理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和绽放的姿态,努力耕耘之后,静待花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