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网络教学日记—原来这是“归因偏差”

  4月8日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出现这样的案例:如果自己成功了,找主观原因,特别是找特质方面的原因,诸如能力强、爱学习等等。倘若自己失败了,就找客观原因,主要找关于情境方面的原因:运气不好啊、晚上休息不好啊、考试的题目太难啊等等。反过来,对别人就没有这么宽容了,别人成功了,就说是客观的情境原因,机会好、运气好、题目简单等等;假如别人失败了,就觉得是主观原因,能力一般、死啃书本等等。
 
  嘿嘿,原来我把这种“往自己脸上贴金”归结为一种人性的弱点。最近通过读书才知道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在归因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即:归因偏差。
 
  在学校,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如此这般:一种情况是,老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比如让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时,老师往往是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家庭,而很少认为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这种归因偏差是不是老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第二种情况是老师对优秀学生和学困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的学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会归结为学生爱学习、品质好、能力棒等内部因素;而当学困生同样做了好事或者取得好成绩时,老师可能会归结于任务简单、运气好等外部因素。相反,优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可能就会找外部因素。学困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则会找内部因素。
 
  今天之所以写出来,是提醒我自己也是想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我的学生要警惕这种“归因偏差”,更要学会避免这种“归因偏差”。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中,遇到了事情我们应当了解归因偏差的原因,在进行归因时要慎重考虑,不盲目自以为是的下结论,要进行换位思考,要尽量多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包括学生)去想一想,尤其不要把这种归因偏差融进如何看待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这一点至关重要,能避免很多误会)。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其乐融融,学会避免归因偏差,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